10月29日,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满月”。中国首次对外商投资实施“负面清单”管理,引起各界高度关注。上海的决策者在此间表示,随着改革开放进一步深化,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将逐步缩短。
9月30日公布的《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对190个小类有管理措施,约占整个产业小类的17.8%。也就是说,清单以外、超过80%的外商投资项目将由核准制改为备案制。
自贸区首批拿到证照的外商独资企业拓佳丰圣(上海)科贸有限公司是“负面清单”的受益者之一。经办人钱圣荣告诉记者,“试验区对外商投资实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凡负面清单以外的领域,只需要备案而不用核准。递交材料前我们先在网上申报,确认不在负面清单内,半个小时就完成备案。”
统计显示,截至10月23日,自贸区内新设外资企业22家,平均每家注册资本超过2350万美元,是去年同期的6.6倍。“负面清单”这一投资制度创新带来的积极意义已经开始显现。
上海财经大学自由贸易区研究院秘书长陈波认为,负面清单最重要的意义在于,更好地厘清政府和市场的边界。没实施负面清单前,政府没有规定不能做的,也不一定就可以做,还是要过审批这一关。有了负面清单后,凡不在清单以内,只需要备案而不用审批,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进步。
对于负面清单的长短问题,上海市政府参事室主任王新奎表示,由于长期以来习惯用行政审批来管理经济,在中国国内投资中,不同所有制的准入待遇实际上是有差别的,不同的地区也有准入差别。此外,不同的项目对投资准入要求也不一样。“要把这些东西理清楚,需要很长时间。”
“2013版负面清单较长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国内此前跟外商投资相关的法律法规、行政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数量庞大,调整起来也需要时间。”上海WTO事务咨询中心总裁助理姚为群说。
对于如此一项重大的改革,希望一步到位、一蹴而就是不现实的。负面清单调整的过程,也是中国进一步改革开放的过程。在日前举行的第25次上海市市长国际企业家咨询会议上,上海市市长杨雄说:“这个清单我们的定位是2013版,今后还会有2014版、2015版,随着我们工作的深入,负面清单也会逐步缩短。”
陈波认为,除了金融等少数行业外,大多数行业其实是可以对外开放的。开放当然会带来一定的风险,但政府应该有进行深水区改革的勇气,观察在高度开放环境下,国内企业的承受力。只有在试验区内试好了,未来才有信心在复制推广时控制风险。记者姚玉洁 何欣荣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