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揭牌满月巡礼

2013年10月30日 10:17   来源:新华社   姜微 季明 何欣荣 姚玉洁 许晓青 杨金志 叶锋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有一种海鸟名曰精卫,文首,白喙,赤足,“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在中国现代记忆中,有一种海鸟叫做海燕,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像黑色的闪电,高傲地飞翔。

  精卫、海燕,都是千百年来中国人与浩瀚大海搏击的精神象征——面对这片带给我们苦难和辉煌的蓝色大海,虽常逆风艰行,折翅蹉跎,但挡不住的是中国人追求梦想的历史脚步,压不垮的是经历暴风雨洗礼后的中华脊梁。

  今天,又一羽展翅云霄的海鸟——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已然冲破海天。这片仅占国土面积三十万分之一的海滨热土,聚焦着亿万国民的期望,肩负着前行探路的使命,开启了中国新一轮改革开放的壮丽篇章。

  (第一篇章)沧海桑田

  这里是中国万里海疆的中点,万里长江奔流的终点——千余年前,今天的上海自贸试验区只是一片汪洋,奔流不息的滔滔长江,逐渐在东海之畔孕育出今天的沃土。

  在上海自贸试验区畔,长江、黄浦江和东海三水合一。

  如果说黄浦江带来本土文明,长江带来中华文明,东海则带来海外文明。多重文明的交汇融通,让上海自贸试验区从前世就积累了海纳百川、中西合璧的基因。

  明代郑和下西洋时,为保障航海安全,永乐皇帝下令在邻近的高桥地区修筑“宝山”烽堠,“昼则举烟、夜则明火”,为航船指明方向;他还亲笔撰文立碑一座,以告后人:“当江流之会,外即沧溟,浩渺无际。凡海舶往来最为冲要。”

  哀哉痛哉,永乐以降,“海禁”渐起,华夏逐渐走上“闭关锁国”道路,这片向东的大海屡屡成为民族最为伤痛的疤痕。

  在长期与世隔绝中,中国逐渐陷入被动挨打的局面。1842年,英军舰队进犯吴淞口,江南水师在提督陈化成统率下展开壮烈的吴淞保卫战,坚守高桥东炮台的中国官兵全部英勇殉难。

  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时代,这片土地上的中国人也曾想以一腔热血,挽大厦之将倾。晚清时期,高桥人朱其昂曾出任中国第一家民用洋务企业——轮船招商局总办,希望能从洋商手里挽回国内航运之权利。但腐朽的政治体制,残暴的帝国侵略者,打破了“实业兴国”的幻梦。

  这里也曾是“远东第一大都市”的迷梦所在。上世纪初,上海第一个正规的海滨游泳场——高桥海滨浴场在此诞生,行政当局还为此专门开通一条公交线路,张学良、吴铁城等主政高官送匾祝贺,穿着泳装去海滨浴场在当时已成为时尚潮流。但这虚假的繁荣,很快就随着日寇的铁蹄化为泡沫幻影。

  直到新中国成立,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长江口的这片土地才真正迎来生机。伴随浦东开发开放的步伐,中国第一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宣告开门。偏远落寞而又不安于现状的滨海村镇,由此走上新的开放征程。

  1990年4月,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发开放浦东。建立全国首个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是当年浦东开发开放的重要内容。

  当时还是年轻小伙子的舒榕斌,是最初“浦东十八勇士”中的一员。回忆起这段历史,他告诉记者,保税区在筹建时,定位就是自由贸易区,但在当时的环境下,最终的名称被修改为“保税区”。

  然而,外高桥保税区的英文译名为“Free Trade Zone”,这个译名一直沿用至今天的自由贸易试验区。与其说冥冥中有历史的巧合,不如说是昭昭间必成的信念。

  时至今日,在外高桥落户的7000多户企业中,有世界500强企业逾120家、各类营运中心200家。外高桥的经济总量、外贸总额和税收等各项指标,在国内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中高居第一,占全国保税区的半壁江山。

  从“渔盐之乡”到“航海之标”,从外高桥保税区到上海综合保税区、上海自贸试验区,这片热土的不断升级绝不是横空出世,而是历代有志者勇于开拓、锐意革新留下的印记!

  一个世纪前,孙中山发出名言:“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者昌,逆之者亡。”与当年郑和下西洋一样,在拥抱世界的大潮中,上海又一次站在了潮头。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