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网11月2日消息:位于金山区的第四方物流服务平台——上海新跃物流企业管理有限公司,曾在“营改增”上海试点的第一天,开出了全市首张货物运输业增值税专用发票。
亲历“营改增”近两年,公司总经理吴军有了更深刻的感受:“我们平台上集聚的以小微物流企业为主,这些企业税负基本上都降低了;每月都有一些企业主动要求从‘小规模纳税人’升级为‘一般纳税人’,只求在‘营改增’改革中尝到更大甜头。”
记者从市财政局获悉,“营改增”试点至今年8月底,与原实行营业税税制相比,本市区域内试点企业和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累计减税319.3亿元,其中小微企业税负降幅达到40%左右,成为本次改革的最大受益者。
不到两年时间里,企业主动转型、服务经济升级、产业结构优化,从上海迈向全国,这一场“营改增”试点带来的改革红利正逐步放大。
从局部阵痛到红利覆盖
去年1月1日,“营改增”选择在上海的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简称“1+6”行业)先试先行。
“营改增”从制度上根本解决货物和劳务税制不统一和重复征税问题,是结构性减税的重要举措,更是推动服务业发展、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利好。但既然是先试先行,也就注定了这一场改革的“不简单”。
譬如,尽管整体减税,但初期部分试点企业税负不降反增,仍然让“营改增”一度遭受质疑。以公路运输为主的物流业,就出现了诸如异地加油频次高却拿不到增值税专用发票,而且发生在未纳入试点地区的应税服务项目费用不能进入抵扣链条,等等。“这只是改革初期的‘局部阵痛’。”财税部门积极应对,直面难题:一张“加油卡”的推广,解决了交通运输企业普遍存在的异地加油抵扣难问题;过渡性财政扶持的政策安排,确保了试点行业和企业在试点初期税负基本不增加。
试点企业则从适应改革,到主动改革,加强了管理,完善了抵扣链条,转变了经营方式,将改革的“局部阵痛”转化为改革红利。上海安吉速驰物流去年初税负一度增加,此后公司转变策略,加大固定资产更新投入,以提高生产效率,同时把非主流业务外包,省掉一定的人工成本,最终公司实现了全年税负下降约1.9%。
交通运输业“局部阵痛”,曾是上海“营改增”试点最大难题,如今已然得到了缓解,这一行业试点企业的税收增加幅度逐月下降,去年整体减少税收0.8亿元。相比之下,其他试点行业减税面更大,利好效应更加明显。
“营改增”正吸引越来越多企业的主动参与。至今年8月底,上海共有18.5万户企业纳入试点,比去年初足足新增了6.7万户。
调结构稳增长的助推器
试点近两年,上海“营改增”已步入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的运行轨道。如果说,第一年大家关注更多的是企业税负的增增减减,如今,改革红利的释放带来的积极改变,就远不止于此。
将“营改增”改革优势转化为服务优势,为新跃物流带来更大的市场。吴军介绍,今年仅一季度,就有300多家异地货运企业加入其服务平台,预计全年落户企业超过1000家,“金山将来完全有可能成为全国最集聚的物流业总部基地和网络运营中心”。
上海起凡数字技术有限公司是一家软件研发和技术服务商,参与“营改增”也让企业有了全新变化,一方面将部分服务外包,自身集中精力强化研发,另一方面利用政策提高设备更新率,为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减负增效,企业当年就实现了利润翻番。
对于类似上海华谊集团这样的国有企业来说,“营改增”则是一次主辅业分离改革的绝佳机会。去年,华谊将其原有的服务性业务分离重组,组建了华谊工程和华谊物流,实现了全年税负的大大降低,利润增加,而且主业轻装上阵,生产性服务业也得以做优做强。
一系列数据,也正印证着“营改增”带来的积极变化——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营改增”对稳增长的助推作用不断增强。
去年,上海第三产业增加值为12060.76亿元,同比增长10.6%,增速快于第二产业7.5个百分点,拉动GDP增长6.2个百分点,对全市GDP增长贡献度达82.7%。今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在去年首次达到60%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达到61.7%,服务业特别是高端现代服务业发展不断加快。
此外,各类投资和生产要素加速集聚,上海的城市综合服务功能也不断增强。去年初至今年上半年,上海共新增认定跨国公司地区总部71户、投资性公司35户、研发中心25户,分别累计达到424户、275户和359户,国际性跨国公司落户上海的意愿明显增强,总部经济的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也为现代服务业的加快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责任编辑:尹彦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