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天津糖尿病发病率增加 "糖少年"都是"快餐人"

2013年11月14日 11:40   来源:每日新报   李佳萌

新报记者 王健 王倩 摄

  今天是第七个世界糖尿病日,今年的主题是糖尿病教育与预防。昨天,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发布数据,2012年,本市居民糖尿病报告发病率为194.68/10万,Ⅰ型糖尿病、Ⅱ型糖尿病、妊娠糖尿病、其他糖尿病的报告发病率分别为3.19/10万,162.81/10万,56.75/10万和0.46/10万。2012年本市居民糖尿病报告发病率从地区、年龄、性别和分型各方面都比2011年明显增加。

  数据 65岁以上人口发病率最高

  市疾控中心数据显示,2012年城市居民糖尿病报告发病率为226.08/10万,农村为161.85/10万;男性居民糖尿病报告发病率为177.84/10万,女性为211.73/10万;在不同年龄人群中,以65岁以上人口糖尿病报告发病率最高,为389.49/10万,45~64岁人口次之,为272.95/10万;按病种分型统计可见,主要为Ⅱ型糖尿病,报告发病率为162.81/10万,其中Ⅱ型糖尿病中报告发病率最高的为65岁及以上年龄组为382.51/10万,45~64岁人口次之为267.46/10万,15~44岁为61.12/10万。

  解析 体力劳动减少将改变人体代谢方式

  2012年本市居民糖尿病报告发病率从地区、年龄、性别和分型各方面都呈现出一定特点。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营养科主任靳建鸣分析,Ⅱ型糖尿病发病率集中于65岁及以上年龄组,这是因为糖尿病发病与年龄成正比,年龄大的人脏器功能减弱,胰岛功能和人体代谢功能下降,老年人更易患糖尿病。与前两年相比,45~64岁的中年患者增长迅速,这部分人群由于生活方式不规律导致内分泌紊乱,糖尿病高发。

  2011年本市城市地区糖尿病发病率是154.98/10万,农村地区发病率是126.31/10万,到2012年,这两个数字分别提升至226.08/10万和161.85/10万,与城市地区相同,农村地区糖尿病发病率上升迅速。靳建鸣说,近两年随着本市农村地区生活水平的提高,种地等体力劳动减少,农民的身体代谢方式正在发生改变。

  变化一 发病年龄并发症均年轻化

  近两年,本市糖尿病患者呈现显著变化,患者发病年龄趋向年轻化。天津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张秋梅介绍,15~44岁青壮年人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10年前,44岁以下几乎没有糖尿病患者,而如今常常可以看到十四五岁的糖尿病少年,30岁以下的糖尿病住院患者占到住院病人的10%。

  张秋梅认为,这些糖尿病少年可以统一概括为“快餐人”,他们中的多数从小爱吃汉堡等高热量、高蛋白食物,不爱运动,身体肥胖,体内代谢长期异常后,便患上了糖尿病。更令人担心的是,糖尿病年轻化后,随之而来的是糖尿病并发症的年轻化,心脑血管疾病、眼底病变等原本发生于老年人身上的疾病提前“上演”。因此,张主任提醒年轻的糖尿病患者要每天测量血糖,一周或半个月进行一次静脉抽血检查血红蛋白指数,同时要定时服药。

  变化二 “糖尿病预备军”增多

  今年48岁的霍先生刚刚被检查出患有糖尿病,医生告诉他,化验报告显示他的空腹血糖是13毫摩/升,尿糖有4个加号,尿酮体有2个加号,需要马上住院治疗注射胰岛素。实际上,去年他查体的空腹血糖是6.9毫摩/升,前几年查体的空腹血糖也都是6点多,在空腹血糖正常值6.1和糖尿病数值7.0之间,虽然当时医生告知了要注意血糖和饮食,但霍先生并没有在意,最后将小病酿成大病。

  医科大学代谢病医院靳建鸣主任分析说,前几年,霍先生属于糖尿病前期,当时如果立即改变生活习惯,调节内分泌,他很可能恢复如常。现在,糖尿病前期患者越来越多,他们被称为“糖尿病预备军”,是患糖尿病高危人群,建议这些人尽快调整。

(责任编辑:石兰)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