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楚仁:建立上海自贸区的背景和影响

2013年11月18日 11:24   来源:中国科学报   

  上海自贸区承担了国家扩大开放、进一步推进改革“试验田”的任务,主要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

  ■孙楚仁

  自由贸易区通常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开放投资,从而促进商品、服务、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共同发展。有时它也用来指一国国内一个或多个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并且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小的区域。

  上海自贸区的提出背景

  一、 随着通信、网络、计算机等技术的发展,与货物相关的服务生产呈现全球分段化的趋势。另一方面,服务平台型企业大量涌现,服务范围经济越发重要。在这种背景下,原来的跨国公司业务模式不断发生变化,新型跨国公司和商业模式不断出现,这需要更进一步的贸易自由化和便利化。而我国目前的服务监管体制尚不适应这一趋势。

  二、 多边体制谈判受阻,高版本的区域贸易协议不断出现。当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正积极推动美欧自贸区谈判(tpp)和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tip),并有意将中国排斥在外。中国迫切需要改变,以适应更加复杂严峻的未来世界贸易规则、格局。

  三、 人口红利逐渐消失使得基于人口红利的经济增长变得越来越缓慢。加之世界经济总体形势的疲软,使得中国当前以加工制造业为主的低技能出口受到严重威胁,经济转型迫在眉睫。我国经济版本要升级,需要进一步对外开放。

  四、 上海作为全国的金融、贸易、航运和物流中心,对中国经济的发展和转型起着示范重任。上海gdp增速徘徊在个位数,连续几年排名位于全国倒数位,上海经济发展陷入了缺少“第二个经济抓手”的困境。

  上海自贸区的目标和任务

  建立上海自贸区的主要目标和任务有以下几点:一是助力扭转外贸颓势,用开放扩大内需,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用开放促进新一轮改革,推动完善开放型经济体制机制;二是推动中国加入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并有望成为中国加入该协议的首个窗口,以积极的行动应对国际贸易的新挑战;三是推动上海中心城市建设,建设新型城市发展制度。

  自贸区的基本制度框架是紧紧围绕面向世界、服务全国的战略要求和上海“四个中心”建设的战略任务,按照先行先试、风险可控、分步推进、逐步完善的方式,把扩大开放与体制改革相结合、把培育功能与政策创新相结合,形成与国际投资、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基本制度框架。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不是针对某一个地区,而是承担了国家扩大开放,进一步推进改革“试验田”的任务,主要是在政府职能转变、管理模式创新等方面进行探索。在适应国际投资和服务贸易新规则的形势下,为在更高水平上管理经济积累经验,形成一套可复制、可推广的做法,能够更好地服务全国。

  上海自贸区的影响

  对企业的影响。作为改革试验田,自贸区放开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推行利率市场化,推行投资体制改革,取消贸易限制,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等措施,对金融、贸易、航运物资、地产及零售业、旅游购物等行业将是重大利好。

  借着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获批的政策利好,自贸区规划范围内的上市公司有望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对港口、物流、贸易、地产、金融等行业构成利好。港口建设将直接推动相关业务量大增。

  对上海的影响。对于在沪金融机构来说,自贸区的设立将带来更多业务,市场也可以扩大到为国际资本市场提供金融服务。不过,随着机遇并存的,将是国际金融机构同台竞争的冲击。竞争会使金融机构更强大,最终与国际机构接轨。除了金融方面,原有的上海保税区也将面临一轮全新的升级。

  对香港的影响。中央决定建立上海自贸区并非想取代香港,实际上,香港的自由、法治加上简单低税制所构成的软实力,上海难以复制。虽然上海自贸区对香港离岸人民币业务造成了一定的冲击,但如果香港能在资产管理、新股认购、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积极探索,其国际金融中心的优势地位将仍然存在。

  对其他地方的影响。自贸区对整个中国经济也具有重要的杠杆作用,尤其在重构区域经济结构方面,包括浙江、江苏甚至长江上游的重庆等地,其产业发展都将受到影响。

  自贸区打破贸易屏障后,更开放的环境将提升贸易量;简化的监管将提升贸易流通速度和效率。此外,自贸区成立后,上海作为腹地经济与国际对接的桥梁,窗口效应更加明显,将带动长三角地区贸易、加工、服务行业的发展。同时,自贸区成立以后,若实行园区内人民币可自由兑换、利率的市场化,这些因素将支持贸易做大,同时也可降低外贸企业的汇率风险。

  上海自贸区会在较短时间内产生巨大的虹吸效应,也会产生溢出效应,令长三角的分工更加精细。

  上海自贸区的获批,影响的不仅是目前正积极推进人民币跨境流通和金融创新的前海深港现代服务业合作区,还包括深圳市乃至整个广东省。重庆、舟山、广州、厦门等地都在争夺设立自贸区的机会。2008年,深圳保税区管理局曾提出将全力推进保税区向自由贸易区转型。当时,中央颇似有意在上海、深圳、天津三地的保税区进行自由贸易区转型试点。深圳保税区希望成为首个成功转型的自由贸易区,但最终上海先行。而它在金融方面可能的突破,则使深圳目前倚重的前海有明显“竞争感”,因为金融创新是前海的重中之重。与此次上海获批方案一样,前海也有推动资本项目可兑换、利率自由化以及离岸金融等的野心。在此之前,在中国诸多的试点中,中央已经批复了前海与香港的跨境人民币贷款,因此前海被视为人民币国际化战略中实现“内循环”的唯一通道。上海自贸区之后,其与前海在金融创新上的政策走向将备受关注。

  (作者系上海对外经贸大学副教授)

(责任编辑:尹彦宏)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