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甘肃40余座古城遭多重危害 保护现状堪忧

2013年11月19日 12:10   来源:中国新闻网   冯志军

图为日渐失落的甘肃景泰永泰古城现貌。杨艳敏 摄

  多重危害考验凋敝古城

  记者了解到,风吹、日晒、雨淋、洪水、地震等自然因素,居民正常的生产生活与古城保护的矛盾,地方政府在文物保护措施的落实上还有缺失等多种因素共同构成了对甘肃现存古城的危害。

  “人为破坏较自然因素对古城保护影响更大。”王旭向记者介绍,古城内或周边居民的生活生产与古城保护存在着不可避免的矛盾,除过保障民众生活的基础设施建设外,还有一些古城被作为居住和耕地在使用,比如灌溉或直接在古城墙上开凿窑洞用于养牲畜的圈舍。

  不过,王旭认为,与可控的人与自然危害相比,地方政府对文物保护措施落实的“兴趣”缺失,无疑对古城保护影响最大。他说,比如古城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的划定滞后不明确,即使有法律规定以后,老百姓也并不了解,周围单位也不清楚,依然按照原来的生产生活方式进行,他们的行为也未被地方政府及时有效的规范。

  王旭说,几十年来,能给地方经济产生效益的项目或工作会得到高度重视,而甘肃多数古城知名度不是很高,可观赏性也不是很强,除了专家学者感兴趣,普通人对此没有兴趣,没有门票收入,地方政府对这种文物保护没有太大兴趣。

  在王旭看来,编制紧张亦是一些古城保护困难的要因。他说,没有专门的人来管理和保护,甘肃目前针对40多座古城设置的专门管护机构不超过10个,绝大多数没有专门管护机构,当地文博部门在力量容许的情况下,一两个月去现场看一下有没有破坏,日常保护依靠保护管理水平比较低的“业余文物保护员”,他们起到“通风报信”的作用。

  这一说法与记者此前在永泰古城采访时的见闻基本吻合。一些古城墙被挖开的洞穴成为生活垃圾的存储场所,一些电影摄制组为取景搭建并遗留下来的“建筑”内外遍地散落着生活垃圾,一些搬离村民留下的宅子周边成为了“公厕”和垃圾堆放地。

(责任编辑:石兰)

共(4)页 首 页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