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上海自贸区的诞生和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加快自贸区建设,曾经有过“自由港”之梦的厦门,加快了向自贸区“冲刺”的步伐。
今年年初,民盟厦门市委经济与城市建设委员会副主任龚小玮在厦门市“两会”上建议厦门向中央申请赋予“对台自由贸易园区”,建言被“专报”给厦门主要官员。此后几个月间,尤其是在上海自贸区正式挂牌后,厦门对“自贸区”的争取渐趋高调。
据媒体报道,厦门已成立了申报自贸区的工作协调组,目前正在准备自贸区方案的制定和申报工作。对自贸区的热盼,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厦门的“危机感”。近年来,随着中国进一步加大开放,厦门作为经济特区的政策优势已不再显著,开始寻求新一轮改革开放的突破口。2011年,国务院批复了《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这被视为厦门“特区再出发”的新引擎,若自贸区能顺利获批,无疑能让这部“引擎”具备更为强劲的“马力”。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唐永红是“综改方案”的起草者之一,亦是自贸区方案研究的参与者。在他看来,经贸自由化是全球大潮流,厦门也要从市场化的经济特区,过渡到自由化的自贸区,厦门经济特区才能进一步“特”,否则厦门将失去竞争优势。
厦门最有力的“王牌”依然是“对台交流”。
“厦门具备了自贸区的一切条件,但要脱颖而出,除了‘共性’,还要有‘个性’”,唐永红说,和当年厦门获选成为经济特区一样,厦门的“个性”在于除了促进改革开放的功能,更有对台交流的功能。
台湾综合研究院研究员戴肇洋近日在厦门参加“厦门自贸区研讨会”时也表示,厦门建设自贸区的一个方向就是两岸。他说,因为文化共通、特殊地缘等先天优势,加上大陆方面给厦门“对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定位,以及对海西经济区的政策等支持,厦门要落实这些支持,让自贸区亮出对台特色。
在唐永红看来,自贸区包括商品贸易、服务贸易、产业投资、金融服务四方面自由化。而事实上,经过30年改革开放和两岸多年交流,厦门特区也的确积累下了丰厚的“家底”,尤其是对台交流成果卓著。
在货物往来上,货物吞吐量排名全球第十九位的厦门港,目前对台航线覆盖台湾北、中、南部港口,尤其拥有大陆唯一到台湾高雄港的定期航班。今年上半年,厦台贸易额超过40亿美元。
就人员往来而言,厦门不但有对台海空“大三通”直航,更有年运输旅客量百余万人次的厦金“小三通”直航。
在金融合作上,厦门“综改”方案的一个重点即是打造“两岸金融中心”,目前台湾多家银行已和厦门银行建立代理清算关系。今年前10个月,厦门跨境人民币结算金额突破500亿元人民币。
在产业投资上,厦门素来是台商投资聚集区,到去年底已有台资企业超过4000家。
按照龚小玮的设想,厦门自贸区应该涵盖大嶝对台小额贸易市场、象屿保税区、海沧港保税区等六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和航空港,即“六区一港”。唐永红则认为,自贸区完全可以涵括整个厦门特区。
在唐永红看来,厦门要设立自贸区,就是“要力争通过自贸区建设,促进ECFA更快推进,促进两岸经贸交流自由化,为两岸经贸自由化先行先试”,要有比ECFA和服贸协议更开放的政策,“否则就没有意义了”。
唐永红亦透露,在和台湾学界、官员的交流中,他们普遍对厦门自贸区“乐观其成”。他说,台湾学界也承认厦门自贸区不可避免有和台湾竞争的部分,但“只要更开放更自由的政策,就可以为两岸两地提供更好的合作机会”。
当前正规划打造“自由经济示范区”的金门,已表达出和厦门合作的意愿。在唐永红看来,厦门完全可以和金门合力打造关税同盟,并在条件成熟时迈向经济一体化。
不过,唐永红亦强调,对台交流固然是厦门打造自贸区的“个性”,但绝不能仅仅自我局限于“对台”。他说,自贸区是厦门推进对外开放、深化体制改革的重要途径,因此,厦门自贸区一定要保留自贸区的共性,借助全球资源发展自己,“把对台开放寓于对外开放之中”。(完)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