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碳排放权交易开市 首日成交4.08万吨

2013年11月29日 09:08   来源:北京日报    

  伴随着一声清脆的“开市锣”,北京碳排放权交易正式拉开帷幕。昨日,本市碳排放权交易在北京环境交易所正式开市,截至休市,交易量达4.08万吨,成交额204.1万元。本市实施碳排放权交易,实际上是以经济手段减少本市二氧化碳以及大气污染物PM2.5等的排放,将有利于治理大气污染。

  昨日上午11时,位于太平桥大街的北京环境交易所内人头攒动,一派热闹景象。所有人的目光,都集中在交易大厅内足有一面墙大小的显示屏上。

  11时30分,锣声一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北京燕山分公司和京能热电股份有限公司石景山热电厂以50元/吨交易价格成交2万吨碳排放量;中信证券投资有限公司和大唐国际发电股份有限公司北京高井热电厂以50元/吨交易价格成交2万吨碳排放量。

  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笔交易都是线下的场外交易。市发改委资环处负责人表示,交易规则中对大额交易采取协议转让。超过1万吨的碳排量交易,会对市场价格造成影响,因而必须进行场外交易。

  而就在两笔线下交易进行签约的同时,大屏幕上也开始实时滚动线上交易的信息。在屏幕的右侧,绿色的字体显示出4笔“卖出”交易的挂单。“这就是说明,已经有企业将自己的碳排放权挂在了交易平台上,等待买家。”环交所相关负责人正说着,屏幕上的绿色挂单已经迅速减少,短短5分钟左右,就从4个变成了2个。

  “有2笔线上交易已经成交了。”环交所相关负责人透露,昨日开市当天线上交易达成3笔,成交量800吨。照此算来,截至昨日休市,总成交量达4.08万吨,成交额204.1万元。场外转让均价50元/吨,线上公开交易均价则为51.25元/吨。

  市发改委资环处相关负责人表示,昨日参与交易的单位有央企,也有市属企业;有履约单位、也有非履约单位;既有履约单位之间的交易,也有非履约单位与履约单位之间的交易。“这体现出企业和单位积极主动履行节能减碳责任,同时也表明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将会为企业和单位提供一条市场化的低成本节能减碳新路径。”

  此外,昨日京津冀晋蒙鲁六省区市签订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研究协议,为推动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建设奠定基础,并有望为区域联动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提供市场化手段。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三五”期间力争建成全国性碳排放权交易市场,“十二五”期间以北京等省区市为试点进行探索。京津冀晋蒙鲁六省区市发改委签订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合作研究协议,拟在二氧化碳排放核算、核查、配额核定等方面开展合作研究,为建设区域性碳交易市场奠定基础,为推动建设全国性碳交易市场探索经验。

  建设碳交易市场,是协同治理大气污染的有效措施。二氧化碳和大气污染物PM2.5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均主要来源于煤、石油、天然气等化石能源的燃烧,两者同根同源,通过碳排放权交易,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的同时,可相应减排二氧化硫、氮氧化物、PM10、PM2.5等大气污染物。六省区市开展跨区域合作研究,有望为落实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区域联动协同治理大气污染提供市场化手段。

  名词解释

  碳排放

  碳排放是指在人类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产生并向大气中排放二氧化碳、甲烷、氧化亚氮、氢氟碳化物、全氟碳化物和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的统称,其数量一般均换算为吨二氧化碳当量计算。由于这些气体会像温室一样导致地球表面变暖,通常称为温室气体。

  碳排放权

  碳排放权是根据全球共同应对气候变化达成的温室气体排放控制目标或相关法律要求,一个国家、地区或单位在限定时期内可以合法排放一定额度的温室气体权利,通常称为“配额”。

  碳排放权交易

  碳排放权交易是指在一个特定管辖区域内,允许获得碳排放配额的排放主体将其剩余的指标拿到市场上买卖,使得碳排放权像普通商品一样在市场参与者之间进行交易,确保区域实际排放量不超过限定排放总量的一种减排措施。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