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地处浦东最东南端的临港很“热”。浦东开发开放的“主力部队”——陆家嘴、张江、金桥、外高桥四大开发公司南下对接,纷纷拿出具体方案,编制规划,明年就可以实质性启动开发。支持临港的配套性政策也将在近期陆续公布:对开发公司进军临港,浦东将给予灵活的薪酬制度和奖励机制;明年起7座(含)以下小客车通过高速公路S2到临港可以免通行费,降低通行成本……
创新制度,力推转型,临港地区是浦东“二次创业”的重要战场之一,未来两三年内,这里的变化令人期待。下一步浦东的改革将坚持市场化取向,把眼光放在质量提升上,寻求更多制度突破,打好这场啃“硬骨头”的攻坚战。
简政放权,管好“政府之手”
让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问题的核心是要管好“政府之手”。浦东新区政府率先向自己“动刀”,准备推进区级机关“瘦身”,把一部分干部和编制下沉到管委会和重点街镇,充实到开发和服务的第一线。
目前,新区区委设工作部门7个,区政府设工作部门19个,万人行政编制数4.9人,不到全市平均数的1/2。根据计划,到明年年底之前,区级机关人数减少15%,区级机关内设机构数量减少15%,已完成具体方案设计。
上海市委常委、浦东新区区委书记沈晓明表示,浦东改革的一大重点就是要按照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的要求,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精兵简政,简政放权。
政府“瘦身”,办事效率却不能下降。按照“瘦身”瘦权力、“塑形”塑效能的要求,浦东以建设领域项目审批为重点,推进审批信息化平台建设与整合,促进审批互联互通和公开透明。
在张江,管办分离、一门式办结的审批机制已让不少企业直接受益。行政服务中心将所有行政审批事项从园区管委会各职能部门和下属各单位中剥离,统一对外提供审批服务,并邀请相关的行政职能部门一起合作完成相应的工作任务。今后,金桥、世博办和川沙新镇、祝桥镇等条件成熟的开发区、大市镇都将探索打造"管办分离"升级版。
在市场监管制度的突破上,明年1月1日,全市第一个市场监督管理局就将在新区揭牌成立。该机构将整合工商、质检、食药监的管理职能,形成大市场、大监管的格局。
此番"三合一"并非简单合并,而是剑指"实质性融合"--强化功能、见到实效。原本这三个部门都设有"食品安全处",此次改革将彻底打通机构设置,破除"分段而治",实现食品安全领域的统一监管。以此为契机,让监管力量下沉,浦东将探索加强事后事中监管的方式,构建一个覆盖生产、流动、消费全过程的监管体系。
联动自贸,激活"市场之手"
对浦东而言,激活"市场之手"意味着更高要求--代表国家参与国际竞争,通过改革,更好地运作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浦东打造成全球资源配置新节点。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恰恰带来了全新机遇。
沈晓明表示,将把自贸试验区作为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浦东改革的重中之重,举全区之力配合服务好自贸区建设,最大限度促进自贸区内外联动,发挥自贸区的"溢出效应"。
目前,自贸区28平方公里的面积还无法满足广大企业入驻的需求。一方面,浦东将突破土地制度的瓶颈制约,加快推进自贸区内土地的二次开发,为企业入驻发展提供更多的载体空间;另一方面,浦东的其他区域可以利用天时地利,想方设法主动接受辐射,承接这些企业,使得落户自贸区的企业在浦东形成"哑铃型"的发展模式。
所谓"哑铃型",也就是企业注册在自贸区之内,但实际运作放在自贸区以外。浦东将争取探索设立分支机构、开展业务联动等形式,将试验区内在金融创新、服务业开放等领域的试点效应向区外释放,带动浦东金融、贸易、航运核心功能创新突破,加快提升总部经济发展水平。在制度创新的"溢出"上,自贸区形成的可推广、可复制经验,浦东要努力跟进。新区的目标是加快探索有利于支撑创新转型的制度安排,包括税制、法制、管制。"对必须取得突破,但一时还不那么有把握的改革,将通过试点探索、投石问路的方法,先行先试",沈晓明说。
以"商事登记制度改革"为例,浦东将率先借鉴推广试验区的改革经验,试点推动注册资本认缴制、"先照后证"登记制、外商投资企业设立联动登记等制度,优化市场准入,激发市场活力。而临港国家再制造产业示范基地,依托毗邻洋山保税港区的先天优势,可以借助自贸区的政策突破,试点开展境内外高技术、高附加值的检测维修业务,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