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马拉松创纪录:3.5万人参加 外籍选手5558人

2013年12月02日 09:46   来源:解放日报   姚勤毅

  昨天,一年一度的上海国际马拉松赛落下帷幕。今年“上马”创下3个纪录:3.5万人参加,来自83个国家和地区,外籍选手5558人。众多参赛者中,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之子、国际奥委会执委胡安·安东尼奥·小萨马兰奇,以选手身份携夫人一同参与了10公里跑。经历“上马”初体验后,他颇有感触,“我从身边一个个跑者的身上,看到了这座城市的希望之光。”

  一场国际派对

  “上马”成功举办18年,越来越多的外籍参赛者慕名而来,今年占到了报名总人数的1/6。

  上海法国学校的40名教师参加了半程马拉松,其中40岁的帕斯卡是第二次参加“上马”。帕斯卡表示,在上海生活的不少法国人组成了一个路跑团体,每周他们会在安静的虹桥街道、幽静的苏州河边奔跑。跑步,让他们更熟悉和喜欢上海。

  在沪上一家广告公司工作的日本人永松满,在上海已经生活十年,如今娶了一位上海姑娘。他与15个都在上海生活的日本人组成了“100元路跑俱乐部”,用他的话说,“我想永远在上海生活下去。”

  本次“上马”的不少跑者都来自路跑团体,他们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体线上组队,线下相约同跑。昨天,沪上的“DarkRunners”(夜跑者俱乐部)有18个成员参加半程马拉松,今年他们还邀请到了13个国家的民间路跑组织来到上海,一起生活一起跑步。“以马拉松会友,感觉就像场联合国派对。”领队周圆说。

  “上马”主体的年轻化,让世界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活力。

  一次安全完赛

  “借过,借过!”11点15分,在“上马”鸣枪4个多小时后,小刘第8次将担架推了出去。

  小刘是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大一学生,昨天他和另外13名同学在终点组成了一支 “扶伤小分队”,哪里有需要,他们就全速赶到,将体力透支、受伤的跑者送进医疗救护站。57岁的上海跑者陆敬游膝伤发作,抵达终点后便坐倒在地上无法动弹。不到2分钟,小刘搬着救护设备及时出现。

  “安全第一、以人为本”,历来是上海国际马拉松的办赛原则。上海国际马拉松赛事组委会副秘书长张明说:“今年赛事升级安全系数,最终没有发生一起猝死事件,实现了安全完赛。”

  “上马”编织一张巨大的安全网。今年赛事配置的救护车从去年的16辆增加到19辆,设医疗站17个,医护人员200名,医疗专业志愿者从去年的160人增加到210人,安排指定医院6家。比赛还安排11.2万瓶饮料,供跑步者饮用。据统计,上马有裁判300人,志愿者2000余人,工作人员2500余人。包括保安人员在内的警力,也从去年的4000余人扩充至6500人。

  组委会赛前充分的宣传,也做到防患于未然。开赛前一周,组委会每天给选手发送温馨的短信提醒,共计数十万条;还借微信等新媒体平台,与跑者分享科学参赛的理念;此外,还在赛前多次请运动、医学专家与跑者面对面交流。

  一段快乐经历

  昨天,上海市体育局局长李毓毅也加入了健康跑。这是“上马”18年历史上,首次有体育局局长参加比赛。

  这一跑,让李毓毅有了更直观的感触。“近年来的‘上马’,明显感觉抱怨声少了,加油声、叫好声多了。我在跑的过程中听到一些观众的声音就很高兴,看到年纪大的,或是比较胖的人在跑,有人说:‘他都能坚持,看来我也应该去锻炼锻炼’。”李毓毅感慨道:“让每一个参赛或者观赛的市民都能得到身心的愉悦释放,我们体育就是要做让老百姓健康、高兴的事!”

  赛前一天,小萨马兰奇告诉记者,他之所以选择亲身参与马拉松赛,是因为这是融入这座城市最快速、最直接的方式。一次10公里跑,已经足够让他了解上海。“这里每一个人都很友好,甚至有人认出了我,他们不惜体力地为我加油。我真切地感受到了这座城市的文化与活力,感受到跑步带给他们的快乐,带给所有跑者彼此间的尊重和包容。”小萨马兰奇说,“马拉松为上海带来了真正的奥林匹克精神,推动上海成为一个国际化大都市。而上海,则通过马拉松这一平台,每年都向世界展现着自己的变化和魅力。”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