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南京明故宫机场:徐志摩从这"走了" 张学良在此被扣

2013年12月03日 14:15   来源:扬子晚报   薛玲

  从小营机场到马鞍机场,南京先后建有13个机场

  南京是当年国民政府的首都,出于战略和交通等需要,民国时的南京先后建设了大大小小10座机场,有些发挥了重要的航运用途,一直使用到解放后;有些只是作为小型飞机临时起降之用,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昙花一现;有的则是侵华日军修建的,抗战后就荒废消失。建国之后,南京又新建了禄口国际机场和若航直升机机场;目前,在江北六合区,还有一座马鞍机场正在建设。

  这些机场已不复存在

  1、小营机场

  南京历史上第一座机场

  存在时间:1912年—1927年

  位置:珠江路演武新村

  1911年10月10日,辛亥革命爆发,中国同盟会美洲总支部决定筹建华侨革命飞机团支援革命。他们募集资金,购买了6架寇蒂斯(Curtis)飞机。1911年12月31日,华侨革命飞机团的两架飞机经上海转抵南京,可南京却没有机场。于是,已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指定小营的演武厅作为飞机场。机场非常简陋,没有跑道也没有通讯设备,只是利用操场的一块平地供飞机起降和停放。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后,空军编制扩大、飞机增加、小营机场不能满足需要,因而废弃。

  2、明故宫机场

  最初仅一条跑道和棚子

  存在时间:1927年—1956年

  位置:明故宫遗址

  1927年,因为小营机场场地有限,起降困难。国民政府在明故宫遗址修建一条跑道和几间简易棚屋,建立了明故宫机场。1929年4月的第一次扩建,将原来的土跑道扩成800米长的碎石道面。

  1947年6月,明故宫机场再次扩建,拓长跑道、新建候机室,还增加了夜航灯光设备,建成479米长、25米宽的滑行道,机场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当时属于军民合用机场。1947年1月,机场划归民用航空专用。1956年7月,南京民航由明故宫机场搬迁到大校场机场。同年10月,该机场即告废弃。

  3、三汊河机场

  南京首个水上机场

  存在时间:1930年8月—1931年11月

  位置:先在三汊河,后移至中山码头附近

  1930年8月,国民政府在南京下关三汊河设水上民用机场,设有浮桥码头,因该地点偏僻,且夏日江水泛滥,次年11月16日,该机场移至挹江门外中山北路末端的江边。这里地理位置好,交通方便,机场设有风标、气压表、寒暑表等气象设备和200瓦无线电短波电台通信设备。

  4、溧水机场

  没跑道,可用作迫降场

  存在时间:1936年-1937年

  位置:溧水东门外章家庄

  民国时期,为首都防卫的需要,航委会要求江苏省政府兴建溧水机场。溧水机场1936年开始修建,位于溧水东门外章家庄,距县城中心1.5公里。同年冬建成,机场长1500米,宽1200米,没有跑道,场地平坦,临时碾压,可作迫降场,也可以扩为野战机场。1937年,机场废弃。

  5、玄武湖水上机场

  为国民政府要员专设

  存在时间:1937年5月—1937年12月

  位置:玄武湖樱洲南侧水面

  1937年5月,为方便蒋介石水陆两用型专机起降,国民政府在南京城内北极阁对面玄武湖建立临时性水上机场浮码头一座。

  1937年12月13日,南京沦陷,水上机场随之废弃。

  6、中山陵临时机场

  可停放重型轰炸机

  存在时间:1937年8月—12月

  位置:中山陵景区附近

  1936年年底,当时中国空军的马丁-139WC重型轰炸机速度快,载弹量大,是当时中国空军装备的最先进飞机。

  这种重型轰炸机,南京地区的机场无法满足起降需要,因此航空委员会秘书长宋美龄决定将市区通往中山陵的一段道路改造成临时飞机跑道。

  后因战局变化,马丁重型轰炸机移驻南昌。公路机场也因此被废。

  7、草场村机场

  日军在宁建的首个机场

  存在时间:1938年—1945年

  位置:麒麟门附近草场村

  据记载,这座机场位于南京市麒麟门附近吴家墩励志庄草场村。1938年,侵华日军在这里开辟跑道,建设飞机场,机场场面为长方形,长1500米、宽60米。1945年1月,机场报废。

  8、马群机场

  尚未投入使用就废弃

  存在时间:1945年3月左右—9月

  位置:马群附近

  日本人占领南京期间修建的又一个机场位于马群。马群机场距离南京7.5公里,碎石跑道长1450米、宽40米,机场跑道位于宁芜铁路和百水河之间。1945年,为方便日军侵略战争使用的马群机场在开工6个月后,就因日本人投降而停建,机场被废弃。

(责任编辑:石兰)

共(6)页 首 页 上一页  [2]  [3]  [4]  [5]  [6]  下一页  末 页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