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北京市人大建议调整公交定价 称财政负担不起

2013年12月04日 08:42   来源:北京晨报   陈琳

  部分大额专项资金存在“钱等项目”、“其他项目”预算在使用方向上未做明确说明……昨天,在市人大财经委召开的2014年预算初审会上,参与审查的市人大7个专委会就政府对口部门预算草案提出意见和建议,对“如何花钱”进行把脉。

  北京晨报记者从会上获悉,针对公共交通等市民关注的民生问题,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建议,北京应调整完善公共交通定价机制,同时对当前出租车燃油补贴政策的合理性进行统筹研究。

  问题

  “拍脑袋”致大额专项资金“钱等项目”

  大额专项资金往往都是“大手笔”,去年本市大额专项资金预算达到270亿元,但这些资金是否能够花在“刀刃”上?市人大财经委通过调研发现,在大额专项资金的项目安排上,存在一些与其设立初衷不尽相符的情况,由于项目储备不足或准备不够充分,“钱等项目”的情况时有发生,影响了大额专项资金的使用效果。

  “有时候我们的决策带有盲目性,比如说重视某一产业,就搞一个大额专项,但是这个专项资金投入多少?依据是什么?往往没有很清楚地研究。”市人大相关负责人认为,大额专项资金存在“先有钱后有事”、“有钱没事”、“没事找事”的情况,建议逐步收缩大额专项资金。

  财经委建议,加强大额专项资金的预算管理,强化追踪问效机制,建立必要的专项资金项目调整退出机制,对部分成熟项目,如购买社工岗位、老龄津贴等项目适时转入部门预算列支。

  “其他项目”预算使用方向未做说明

  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在初审中发现,部分预算支出结构存在不尽合理的地方,有待优化。比如,市科委明年的预算中有一笔费用直接用于北汽集团资本金注入,偏离了财政科技资金的使用方向;中关村科技园区发展专项资金的受惠范围主要局限在一些较大的科技企业,而财政科技资金应更多地支持小规模科技企业。

  市教委明年的本级教育预算安排中,公办高校占项目经费预算的八成多,而促进民办高校教育发展的经费仅占预算的一成多。从预算支出的结构上看,财政资金对引进社会资本参与高校教育的支持、引领作用未能充分体现。

  此外,“其他项目”的预算支出占项目经费预算的两成多。专门委员会认为,“其他项目”在使用方向上未能做出明确说明,且在项目预算经费中所占比例过大。

  权责不清 支路规划实现率不足三成

  市人大城建委在初审中发现,本市财政体制中存在一些事权财权划分不尽合理的情况。如微循环道路建设和改造,在目前市区两级财政体制下,区县财政承担了前期拆迁费用后,无力再进行道路建设,致使城市支路建设进展缓慢,规划实现率尚不足30%。

  再如环保综合整治问题,市与区县责任划分不够明晰,标准不够统一,从而带来反复投入、反复整治、不断反弹等问题。

  建议

  调整完善公共交通定价机制

  市人大城建环保委认为,自2007年本市实施公共交通低票价政策以来,随之而来的是财政补贴连年增长和财政负担不断加重。

  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2010年本市公共交通财政补贴为128亿元。2011年升至156.9亿元。到了2012年,公共交通财政补贴为175亿元,其中地面公交补贴138.1亿元,轨道交通补贴36.9亿元。2013年的财政补贴则预计在180亿元以上。

  城建环保委建议,应科学合理安排公共交通财政补贴,调整完善公共交通定价机制,在体现其公益性定位的同时,适当体现运营成本,减小财政压力,将财政投入更多用于公共交通服务体系的提升。

  此外,城建环保委还建议调整出租车燃油补贴。北京晨报记者了解到,2011年和2012年,本市的出租车燃油补贴为6.28亿元,2013年为7.2亿元。

  城建环保委认为,出租车不同于一般的公共交通,其定位应为公用而非公益性,不宜作为主要交通出行方式,建议对当前出租车燃油补贴政策的合理性进行统筹研究。

  “三公经费”范畴应加以区别

  市人大教科文卫体委员会提出,进一步明确“三公经费”范围,将事业单位与行政机关区别对待。

  目前,在教科文卫体领域,有些事业单位开展业务所需的必要经费被纳入了“三公经费”,使一些正常业务开展受到一定限制。在教育、科技、卫生等领域也存在类似问题,如专家学者参加国际学术会议、人才培训交流所需的出国经费,以及部分学校的校车保障经费等也纳入到“三公经费”范畴,势必会造成一定影响。

  多渠道解决大气污染资金缺口

  空气质量改善是本市迫在眉睫的任务。市人大城建环保委建议,统筹解决大气污染治理资金缺口问题。加大财政投入力度,进一步向实施清洁空气行动计划项目倾斜,建立每年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强化预算绩效管理,保证资金投入达到预期效果。落实企业和个人排污治理责任,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污费征收标准,多渠道解决资金缺口问题。

(责任编辑:宋雅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