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很特殊,中心校为他们单独编制秋季期终考卷
文峰小学校长孔祥举告诉记者,红池坝小学成立于1967年,当时是一所中心校,周围的孩子都在这里读书。后来,巫溪县开发红池坝景区,不少征地范围内的村民便陆续搬到了山下的文峰镇居住,他们的孩子也随之转到文峰小学就读,就这样,红池坝小学的生源越来越少。尽管这样,仍有部分人家选择继续在山上居住,他们的孩子也只能在当地就读,因此,2008年,县教委决定红池坝小学正式由文峰中心小学管理,成为村小。
每年冬天大雪封山后,这里孩子上学便成了大问题。因此从建校以来,这里形成了由当地教师打报告向县教委申请提前放寒假、延迟春季开学的传统。而为了赶上因寒假过长而损失的课程进度,每年秋季开学时间也要相应提前。
由于情况特殊,每年寒假前的全县小学统一期末考试也无法在该校进行。因此,每年冬天,文峰小学都会特别根据课程进度给红池坝小学的孩子们单独编制一份秋季期终考卷。同时,对于红池坝小学教师的绩效考核也与别的村小不同:学生秋季期终考试成绩不纳入考核指标,仅以开课基本正常的春季考试成绩来进行考核。
姚禺礽说,由于每年秋季的开学时间都要提前,因此他们也无法和其他村小一样统一到中心小学领取课本,两名教师只能在暑假期间去县城新华书店,一次性将孩子们的课本买回来。
到学校最远要走30里山路,下雪要穿长筒雨靴上学
15个学生中,住得最远的是5年级的江世敏、陆财明和2年级的罗立珍,3个娃娃都住在碑湾,到学校要走30里山路。稍近一点的王凯、穆登填等几个孩子住在扎鹿盘,每天也得走上20里山路。
孩子们总是结伴而行。每天早上6点半,江世敏准时出门叫上罗立珍,走10分钟后,在山路旁等候的陆财明与两人会合,再走2个小时的山路,基本能踏着8点半的上课铃声走进课堂。
但一到下雪天,娃娃们上学便要遭罪了,这里一积雪便有一尺多深。5年级的娃娃都有一双长筒雨靴,筒子一直延伸到大腿。穿着这样的雨靴从雪地里抬腿特别困难,孩子们得齐心协力地拉着手才能一步步走到学校。低年级的孩子遇积雪只能靠父母接送。
山上冷,孩子们一到冬天,双手双腿总是冻得肿起来,跟胡萝卜一般,在结冰的山路上摔倒更是常见的事儿,但没有人为此叫苦。
尽管上学的路程这样艰难,却很少有孩子因此请假或旷课。让姚禺礽印象最深刻的是2008年11月的一天,当时6年级的学生李昌琼在上学路上摔折了腿,第二天李昌琼的哥哥便推着拉化肥的三轮车送妹妹来上课了,三轮车就这样一直推了半个月,直到学校放寒假。
后年7月,8名现在读5年级的孩子就该毕业了,两名老师开始谋划招生的事儿。已经有好几名家长来为自己三四岁的孩子打听啥时再招生了,姚禺礽想,到时再招一个一年级应该不成问题。
“只要山上有孩子要读书,学校就得办下去。”姚禺礽说:“不然,他们去哪儿读书呢?”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