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东门纪念馆青铜浮雕墙亮相 新增南京保卫战元素

2013年12月10日 13:12   来源:现代快报   毛丽萍

  再过几天就是12月13日了,今年是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遇难76周年。

  届时,很多前往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以下简称纪念馆)的市民都会发现,邻近“哭墙”处的三组大型石灰岩材质的浮雕墙:《劫难》《屠杀》和《祭奠》已被一组新的青铜浮雕取代。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在纪念馆的官方网站上获悉,这组青铜浮雕墙已高分通过专家组的验收。据介绍,二十多年的风吹雨淋,原来的浮雕墙风化严重,经过数年的精心筹备,纪念馆重建了浮雕,青铜材质,不仅忠于原图还新增了“南京保卫战”等元素,同时浮雕不再分开,连成一体,看上去气势更加宏伟。

  老墙

  石灰岩浮雕墙风化严重,决定重建

  石灰岩浮雕墙,设计者是南京人、旅美多年的著名雕塑家、南京艺术学院特聘教授钱大经。

  1985年,钱大经只有30岁,对于纪念馆的大屠杀主题浮雕虽然神往但是自觉不够格。可是,自当年定下在馆内要建浮雕墙时,众多设计者半年后仍拿不出“通过稿”,就在南京政府部门准备全国招标时,机会落在了钱大经头上。“完全偶然,太激动了。”回忆起当年的一刻,钱大经依旧说不出的兴奋,他说他一直关注这个题材,当老师让他设计时,他一下涌出很多创意,查资料、构思,不到半年,就交稿了,“一次通过。”

  于是,纪念馆内有了他的这组浮雕,分成三个主题:“劫难”“屠杀”“祭奠”,用艺术的形式再现了当年侵华日军的暴行。可是由于是石灰岩材质,在历经26年的风雨剥蚀之后,2011年,出现了严重的风化、自然崩裂和地基下沉问题,“手一摸就是一层粉,到处是裂缝……”钱大经摇头,直说心疼,“二三年前,纪念馆就找到我商议怎么办,还邀请了不少石刻专家,看能不能修补。”钱大经说,“会诊”的结果是修补毫无意义,在征求包括齐康教授在内的诸多专家学者意见之后,最后决定重建浮雕墙。

  新墙

  增加内容,三组浮雕“合一”连成一体

  这次新浮雕墙的设计者还是钱大经,他说,这次设计,考虑到气势,三块变成了一块,大小也有变化,“原来长60米,高2米1,现在长70米,高2米6,在浮雕内容上,也有了增加。”钱大经称,这个作品,从前后的思考、构思、创作,可以说跨了26年,应该比较完美。设计好后,今年7月1日他开始制作泥模到浇铸、安装,他说花了4个多月时间,一气呵成。

  据介绍,新建的浮雕墙材质采用的是青铜,不管是人物刻画还是细节,相比石灰岩材质,都要精致得多。浮雕墙中段呈现自然弯曲,一可适应地形和地势,二可增加视觉丰度,并与遗址广场的前后建筑实现融合。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相比原浮雕,钱大经保留了原浮雕的所有内容,并且恢复了“85版”当年删除的内容,还增加了一部分,比如“南京保卫战”元素等。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从纪念馆了解到,12月6日,该馆举行了浮雕墙改建工程竣工验收会。专家组通过样稿分析和现场查看两个环节进行了评审,并以高分通过验收。

  参加验收的专家一致认为,新落成的浮雕墙体现了四个特点:一是本馆浮雕墙的改建决策及时、恰当,体现了一种对历史、对文化负责的态度;二是改建后的浮雕墙体现了对历史和原稿的双重尊重。浮雕墙自建馆之日便立于馆内,多年来已经衍化成为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独特文化符号,超越艺术品本身而进入公共文化产品范畴;三是改建后的浮雕墙整体质量符合主题要求;四是改建后的浮雕与周围环境统一协调。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