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化
劫难 增加南京保卫战和离别意境
日军侵略,城破家亡。南京母亲用羸弱的身躯奋力保护惊惧的孩子。
弹尽伤残的守城中国将士与无力反抗的千万民众,被驱赶着走向死亡之路,浮雕上,妻离子别,无情的死亡之绳缠捆着挣扎的生命。相比“85版”,现代快报记者留意到,破城后伤俘脚下新增了空弹箱与断枪,而在被驱赶民众后还新增加了一跪着老婆婆怀抱幼儿伸手拼命拉住被死亡之绳撕扯而去的亲人。
钱大经称,南京保卫战一直被忽略,其实1985年他有这方面的构思,但因多种原因,无法实现,所以在“青铜版”上他添加了这一块,象征保卫战的拼死抵抗,人物增加则是加强惨绝人寰的劫难中的生离死别意境。
屠杀 增加石块倾轧埋压人体画面
被俘的士兵与民众,正遭受着枪杀、刀劈、活埋。一双挣扎着伸向苍天的求生之手,是对侵略和屠杀的控诉;被捆绑、被劈杀仍然屹立不倒的身躯,象征华夏民族精神不死。
看着火海、人流、泥土交织在一起,钱大经透露,这一组画面相比原来,活埋增加了石块倾轧埋压人体画面,以加强求生之手的动势与结构。
毁圮 增加古建筑被毁,改变哭娃形态
眼前是尸山火海的景象,江水中翻滚着数十万躯体;烈火巨浪,席卷着无数生命,广厦被毁,断壁残垣。
在“毁圮(pi)”这组画面中,钱大经在裸女后增加栋梁倾覆,华厦毁坏,他说这样代表当时南京城被破坏,文明被毁,同时他还改变了哭娃的动作与形态,加强了其痉挛嚎哭的感觉。
祭奠 军人单跪握拳,众人抚孤魂碑
画面上,两位盲童哀唱乞讨、两军人单跪握拳,尽头则是男女老幼手抚“无主孤魂碑”。
这些,钱大经称,都是新增加的内容,但是他表示这次只是“恢复”:“全是1985年的构思,那时有限制,没法体现,这次完整展现出来。”他说,盲童象征着劫后众多孩子的无助,军人“誓言复仇”,而男女老幼手抚无主孤魂碑则是大家寄托哀思,抚慰亡灵,同时这组图也代表着重新站立起来的中华儿女,将组成民族新的长城。
设计者说
作为一个艺术家,对于视作自己生命中一部分的作品,能够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来,感觉就像做梦一样。”钱大经毫不掩饰自己的心情。
昨天,坐在创作室里,他说,这座南京大屠杀主题的浮雕墙一直在他脑海里,从来不曾丢掉过,“1985年,不管是材质还是其他原因,总觉得有一些遗憾,老想着,如果有机会在自己有生之年重做一次就圆梦了,没想到真实现了。”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