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建筑面积计算不找部门找中介

2013年12月16日 21:30   来源:厦门日报    吴晓菁

市规划局技术审查事项正式启动市场化改革。(资料图 本报记者 王协云 摄)

  今后,建设项目在进行建筑面积等规划指标计算的技术审查时,业主可以不找规划审批部门,直接去找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来完成就可以了。从今天开始,市规划局技术审查事项正式启动市场化改革,试点首先“瞄准”项目审批过程中的建筑面积等规划指标计算。将规划审批中的技术审查和行政审批分离,并把技术审查交还市场化,厦门市规划局在全国规划系统中还是第一家。

  尝试

  规划技术指标计算

  交还市场运行

  半地下室面积怎么计容?底层架空怎么计容? 楼梯间、电梯间(井)、排风井等如何计算面积?……这些问题都是实际工作中经常出现的问题。12日,在市规划局的一间会议室里,来自合道设计集团、天厦建筑设计厦门有限公司、厦门佰地建筑设计有限公司三家甲级设计单位的设计人员们正在认真听讲座。

  这场以“规划技术指标计算”为主题的讲座揭开了我市技术审查迈向市场化的序幕——培训过后,这三家甲级设计单位就可以开始对外承接建筑面积指标计算的业务。合道设计集团副总经理孙丹带着10多个技术骨干前来听讲座。他告诉记者,新项目不断出现,建筑面积计算中也经常遇到种种问题,不同功能的建筑有不同的计算方法。

  “规划部门对技术审查启动市场化运作,还对我们进行培训,让设计人员对面积计算有了更全面的了解,为以后我们参与到建筑面积等规划技术指标审查业务做了很好的铺垫。”孙丹说。

  背景

  启动电子报建

  让计算机说了算

  在规划审批中,技术指标核算最为繁琐、耗时。对审批方来说,传统的手工核算方式容易出错,也给工作人员提供了较大的自由裁量权。对报建方来说,在利益的驱动下,有的故意瞒报、虚报有关指标。

  针对这些情况,市规划局于2011年9月,在全省率先建立集“审查、复核、统计、归档、查询”于一体的电子报建系统。

  只要输入项目设计图和有关指标数据,系统就会自动生成该项目的建筑面积、间距、红线退让、层高等指标,较好地解决了审批方手工核算精度差、效率低、自由裁量权大以及报建方瞒报、虚报等造假问题,由原来的审批人员说了算,变为现在的计算机说了算,有效消除了滋生腐败的“死角”。

  通过电子报建以及建立“菜单式”审批管理和服务,实现了网上申请、审批“一条龙”,审批效率突飞猛进,技术审查通过后,行政审批上午申报,下午就能通过,大大提高了审批时效。目前,市规划局平均办件时间仅为5个工作日。

  创新

  让中介机构“入场”

  参与技术审查

  在建立电子报建系统的基础上,市规划局实行行政审批与技术审查分离。也就是在行政审批之前,将技术审查与指标核算,交给中介服务机构来完成,由服务机构对各项规划指标进行核算、校对后,将符合要求的设计成果报送规划局行政许可审批。这一做法,解决了规划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同时,进一步压缩了腐败问题在规划部门的“寻租”空间。

  市规划局表示,这种做法的好处在于可以提前对建筑项目方案在设计阶段进行“把关”,从而提前解决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存在的不符合规划设计要求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方案的通过率。如果不提前介入,方案一旦不符合规划要求,审批通过不了,就要重新进行设计。所以,在审批之前,由具有相应资质的中介机构,对方案进行技术审查与指标核算,完全是替企业和行政相对人着想,使方案能够尽快通过。这一环节的工作不属于审批范畴,是设计环节的内容。

  比如,一个商品房开发项目,设计方案中某些建筑内的空间按要求应全部计算建筑面积,而设计人员却只计算了一半,又或者类似坡屋顶建筑的闷顶空间净高超过2.1米的部分应该全部计算建筑面积,而设计人员却经常把其忽略掉。这种不符合规划要求的方案报到规划部门当然过不了关,结果只能是重新进行设计,自然会影响到项目的开发进程。

  对此,天厦建筑设计厦门有限公司院长魏明表示了肯定,“建筑面积指标计算这项业务交还市场,是规划部门提升效能的举措,也是让技术审查更加公开、公平的有益尝试。”

  市规划局表示,今后建筑方案设计成果需包括规划技术审查和日照分析等部分,并且该部分需由设计院委托具有资质的第三方中介服务机构进行审查合格后再将设计成果交给建设单位,建设单位再向规划局申请行政审批,这不仅让建设单位办事更加轻松,也将进一步提升规划行政效能。 本报记者 吴晓菁

(责任编辑:袁霓)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