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推进体育专项化改革 让学生掌握运动技能

2013年12月19日 09:55   来源:解放日报   

  从小学到大学,上了14年体育课,没学会一样运动技能,这样的情况在上海将被终结。市教委日前透露,本市在高中试点体育课改,让学生自主选择运动项目,培养运动兴趣和终身锻炼习惯。

  市西中学高二(8)班郑思悦喜欢羽毛球,但以往体育课40分钟,课前热身跑、下课前做放松活动,真正打羽毛球的时间不足半小时。而且,田径、篮球样样要学,浅尝辄止难生兴趣。去年起,学校体育课变脸:健身、篮球、乒乓等项目,学生可以各取所需。2节体育课连上,老师变身运动教练,小郑每周在羽毛球场上享受流汗的劲爽。“现在,课间休息我们往往都不愿放下球拍。”

  喜欢体育、但不喜欢上体育课,因为从小学到高中,体育课就是跑步、跳远、三步上篮等“老面孔”,基础训练与技能训练错位,体能训练与技能训练脱节,学生缺乏兴趣。

  市教委体卫艺科处处长王从春介绍,去年起本市17所高中打破常规,试点“体育专项化”改革:打破班级编制,让学生按各自兴趣选择项目走班上课;将每天1节体育课整合为每次2节连上的大课,以便有充裕时间参加所选项目的系统学习和训练;学生按水平不同,小班化分层学习;课后以兴趣小组、俱乐部等形式组织比赛展示成果。

  目前,按照学生喜好和客观条件,多数试点学校开设了4—9个专项项目,篮球、乒乓球、健美操、羽毛球、足球、排球、武术和网球等最受学生欢迎。这些学校的上万名学生尝鲜“我的体育课我做主”。亭林中学高二(5)班朱谭青选学“跑步”——在弯道跑时,靠近弯道这侧的手应该放慢摆速,而另一侧手臂应该加快;长跑和短跑的呼吸规律也各有讲究……“体育原来这么有学问、这么有趣!现在,每天跑步成了让我精神焕发的一个好习惯。”

  激发兴趣、培养习惯,高中体育专项化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倒逼上海各学段的体育改革。市教委副主任王平介绍,以运动项目串联,体育课、体育社团、体育俱乐部、高水平运动队等构成了完整的“大体育”格局。同时,高中课改“上推”高校体育,“下引”初中小学体育,带动各学段体育教学改革。以校园足球教育为例,有了各学校足球课和班队、校队、区队、市队等基础,本市成立了全国最大规模的、从小学贯穿至大学的校园足球联盟,体育课学习、俱乐部训练、市区比赛等“一条龙”,学生热情投入,提高学生体质水到渠成。

  上海在高中推进体育专项化改革时也遇到了新问题。一项调查发现,58.2%的教师认为现有场地设施不能满足需要,体育教师的专项符合率仅为48.23%。规范体育专项课程、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完善场馆刻不容缓。针对这些问题,本市下达专款为各试点学校建设“体能教室”,依托华师大、上海体育学院和上师大成立体育教师国际发展中心和师资培训基地,还将引进澳大利亚网球教学与师资培训体系,进一步提升上海体育教育水平。

  (来源:解放日报 选稿:单冉)

(责任编辑:秦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