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7000万元嫁女而闻名的山西柳林首富邢利斌近日又上了次“头条”,其名下企业山西联盛能源上月底因无力还债,不得不将企业甩给法院重整。
伴随事件发展过程,媒体却将报道的着力点放到了银行等金融机构上,如“殃及多家银行和信托”、“国开行交行招行融资额大”、“国开行等上书协调”、“联盛拖累一批金融机构”等频现报端。
该事件在微博上也引起了不小的评论,同样银行信托等金融机构成关注点。
独立评论人@老徐时评:还记得去年在三亚一掷7000万元给女儿办了一场极尽奢侈婚礼的山西煤商邢利斌吗?如今他负债近300亿已基本失去债务清偿能力正在债权重组。这次不知又要产生多少银行坏账?赚了是自己的,亏了是国家的,这种空手道被有些所谓富豪玩得炉火纯青。难怪吴晓灵说:没有那么多坏账,中国哪来那么多富人?
高级经济师@隆裕太后: 变相抢劫银行,就是盗窃国民财富。因为银行烂帐、死帐的核销,最终以货币贬值而致国民财富缩水。
@袁裕来律师:富人病了,银行病了,关键是公权力病了,病得很严重。
资深媒体人@丁来峰:也就是说,这300亿坏账国家亦即老百姓买单了。
网友@_-冰翼-_: 坏账最后还是落在百姓头上,由老百姓买单。这是赤裸裸的打劫。
重整申请突然金融机构匆促应对
《第一财经日报》刊文对山西联盛集团申请重整事件做了梳理:11月29日,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人民法院依法受理了联盛的重整申请。公开信息显示,公司严重缺乏债务清偿能力,今年以来,面临欠缴税款、职工养老保险金、工程款、材料设备款等多项财务问题。根据一份“联盛债务重组框架方案”的材料显示,该企业总负债320亿元,其中金融机构260亿元,民间融资40亿元。
根据报道:联盛重整申请事出突然,并未与任何债权人沟通,包括国开行在内的14家金融机构称,联盛和地方法院置债权人利益于不顾,单方发布联盛重整进入司法程序的消息。随后14家金融机构联名向山西省委、省政府“紧急报告”,请其出面协调联盛重整事件。
一业内人士提出:此次重整涉及的金融机构、互保企业之多在山西尚属首次,处理不好极有可能对当地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资金链造成影响。
该事件对金融机构可能引发的后果,从山西省金融办向山西省政府报告中看出端倪:正值金融系统年终决算准备阶段,联盛突发重整事件,搁置银行债务,金融机构当期不良贷款和不良贷款率急剧升高。利息支付、承兑垫款等也会造成金融机构总部对山西分支机构信贷审批权、贷款投放额度产生较大负面影响,易引发区域性风险。
“大智慧通讯社”也认同,联盛重整后才是各种金融机构的债权处理,此事形成银行坏账的可能性极大,于信托公司,该事件又为行业添加了一批“黑马”,可能诱发监管层进一步加强分业领域的金融风险控制。
继无锡尚德后再敲信贷风险管理警钟
据信息披露,如果联盛重组,在扣除企业拖欠税款、职工薪酬之后才轮到银行,银行信贷资金受偿额有限;尽管当地有关部门表示如企业重组将保证各金融机构本金不受损失,但这不太容易落到实处,银行信贷资产受损已成定局。
湖南怀化银监局莫开伟的文章《银行应从邢利斌公司盛衰中汲取教训》则通过对山西联盛重整与无锡尚德破产对比分析得出,虽然两大企业表象上是由于行业大环境不好,尚德集团因国际光伏产品价格暴跌而陨落,联盛集团则因煤炭价格整体下滑而倒下。但透过企业的经营现象发现银行信贷管理在企业迅速兴起和衰败的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就如网友@xa_lzx:首先该检讨的是银行的“盲目放贷”。
《每日经济新闻》文章《联盛再敲信贷警钟》指出:联盛集团的信贷资金之所以能膨胀到今天200亿的规模,与各银行金融机构不顾风控、"抱团取暖"存在很大关系。
“证券时报网”文章《联盛拖累一批金融机构危机早有征兆》指出:煤炭价格近年来的下跌使得煤炭企业的现金流更加捉襟见肘,随着产品价格的不断下行,企业现金流入持续减少。最终负债规模过大的企业只能靠不断举新债还旧债来维持资金链,但一旦新债接不上资金链就会断裂。联盛还款出现困难在2012年就已有征兆,北京国际信托发行的联盛能源产业投资集合信托计划的优先级A类信托份额当时只支付了优先级本金的90.8%,融资方申请延期支付投资目标收益差额款项,此后于2012年11月5日信托公司才收到剩余的信托本金和收益。
中国经济新闻联播的文章《联盛集团临近崩盘警醒我们什么?》就指出面对大企业出现了财务问题预警时,应当加强对它的金融监管。
莫开伟认为:在为联盛提供贷款过程中,银行机构多达十几家,包括国开行、晋商银行、交通银行、招商银行、华夏银行、深圳发展银行、柳林信用社等。如果这些银行能冷静分析市场行情,理性决策,当初企业债务不会迅速膨胀,联盛也就不至于“兴也勃焉,亡也忽焉”。
《证券时报》文章给出了建议:联盛案例应该促使银行重新考量其信贷投放重点放在了大型企业的战略,认真落实银监会有关支持企业平均用力、不能垒大户的政策规定,建立风险责任约束机制,尤其要建立健全科学的激励考核机制,防止只为追求业绩而不顾信贷风险的短期经营行为,有效抑制“贪大求洋”信贷冲动。
同时银行还应该学会冷静思考和科学判断,在信贷扶持产业过程中,应随时把握市场动态,准确预测企业发展前景,及时掌握企业经营风险,把握好企业高管人员道德风险,绝不能被企业表面“繁荣”迷惑,更不能被企业扩张冲动所绑架,而是企业越是快速发展,越要加强企业市场前景和风险预测,实现信贷投放稳妥可靠。
注意信托兑付风险来临
参与联盛事件的金融机构除了银行还有不少信托公司,一业内人士指出:对于吉林信托6期共10亿元的信托计划,若信托公司承诺刚性兑付的话,吉林信托肯定得兜底。但以目前的情况看,刚性兑付不存在,对吉林信托的资产不会产生冲击,但会影响其信誉,而且其也有义务帮助投资者追回信托本金和收益。值得一提的是,若该款信托计划没明确有实物抵押,只有公司及个人连带责任担保的信托项目,风险较高。当然,不排除信托公司相关部门存在一定的销售误导的可能。
但这支联盛能源信托产品完全由第三方担保支持。专注研究中国信托行业曾是四大会计师事务所的一名审计师的贾森?贝德福德表示:这种做法的风险显然很高。如果产品募集说明书中充分披露了这一信息,而且没有证据显示在产品发售过程中存在不当行为,那么损失可能被转嫁给投资者。
对此,@中国对冲基金网指出:信托兑付危机正在上演,山西最大民营能源企业的资金链危机所带来的多米诺效应正在显现。
社科院法学博士@张兴-让法治生根:信托理财的风险来了!
英国《金融时报》文章《煤炭巨头偿债困境凸显中国信托风险》也认为:联盛能源的问题是一记警钟,提醒我们关注中国银行系统与影子银行体系之间那道细细的分界线。
中国监管当局对煤炭行业的债务风险担心已久,并已在事实上禁止银行向矿产企业放贷。但和行业内的其他公司一样,联盛能源几乎没费周折就在中国迅速发展的影子银行系统中找到了愿意向其提供贷款的机构。为帮助填补融资缺口,中国监管当局允许影子银行的发展。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