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2013年网络舆情分析师培训班南京站结束,学员如通过考试将拿到由国家工信部颁发的职业证书,这标志着“网络舆情分析师”作为一新兴职业,已正式被官方认可。这是个什么职业?网络舆情该如何分析?政府、企业分析后作何用途?昨天,扬子晚报记者来到培训现场一探究竟。
网络舆情的“气象预报员”
这个新职业有多“新”
今年九月开始颁发国家认证
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互联网普及率42.1%。国家工信部电子科学技术情报研究所首席舆情管理师王新涛分析认为“对中国政府的社会管理和未来可能达到10亿的网民而言,舆情将是未来现实社会和网络社会更复杂的生态系统。”人民网舆情监测室秘书长祝华新则认为“网民成为中国‘最大的政治压力集团’。”
当舆情分析成为趋势,一方面,相关部门开始了主动调整;另一方面,一些专为了解舆情而设的机构和岗位也逐渐红火起来。今年九月,工信部教育与考试中心联合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管理中心开始颁发“网络舆情分析师”的岗位证书。同时,人社部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与人民网也联合启动了“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培训计划”。“网络舆情分析师”成为一项官方认可的职业。工信部全国网络舆情技能水平考试江苏运营中心相关负责人栾桂金告诉记者,此次培训12月18日开始,省委办公厅、国家工信部等相关部门的专家现场讲授了网络舆情信息抽样、研判、分析等12门课程。昨天,23位来自江苏、浙江、上海等地的学员参加了最后的笔试,试卷随即送往工信部,成绩合格者将可获得盖有钢印的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技术证书。栾桂金说,目前全国有8个和他们类似的培训机构,南京站负责华东地区,今年10月已办过第一期培训,昨天结束的是第二期。目前,已有43人在南京站通过培训。
新职业要操哪些“心”?
分析网络舆情,提供报告预警
南京以太安全技术有限公司就是一家销售舆情监测系统,提供舆情监测服务的公司。“我们可以提供舆情简报服务,收集网民观点和态度,整理成报告递交给决策者。”公司总经理朱颖告诉记者。
在南京专职从事舆情分析两年半的何流,每天最主要的工作是通过搜索工具和监测平台,反复设置不同的关键词,收集媒体评论和网友言论。他每天都会用监测软件,但也会用百度、谷歌等搜索引擎,并关注国内和西方主要新闻网站和通讯社,同时用一些不便透露的数据库搜索。最终会形成一份舆情报告,何流每天完成的舆情日报,一般有二十多页,一些重大事件舆情会达到上千页。此外,何流的工作还包括通过技术手段找到最早发布消息,制造舆情的源头,从根本上解决危机!
何流介绍,舆情由低到高可分为蓝、黄、橙、红四个警报级别。界定方式主要看点击量。比如对中小企业来讲,负面舆论转帖或者点击达到1000以上这个应该就已经很严重了。但是对更大的企业来讲比如凉茶冠名之争,对于这种大企业,点击量随随便便就上千了。所以要根据对象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级别。
分析师是不是管“删帖子的”?
此前人们对“网络舆情分析师”的认知更多是“删帖能人”。栾桂金表示,这种最低级的而且违法的行为早被淘汰了。他认为,舆情分析师最起码要有“气象员”和“预报员”的能力,通过监测互联网上的海量信息,判断舆情态势和发展,为领导或客户提供舆情监测、危机预警的服务。
舆情管理师则有更高要求,要对处理网络危机拿出及时有效的方案,“如果不能快速对负面信息做出反馈、制定应对策略,就可能出现舆论一边倒的局面。”
新职业是否有高“薪”?
大概在5000元—15000元之间
昨天,记者在智联招聘、前程无忧等网站检索到“舆情监测”“舆情监控”“舆情分析”等数千个职位招聘信息。栾桂金从工信部舆考中心了解的情况是,目前国内在“舆情分析师”这一岗位缺口150万-200万人。
相关从业人员何流透露,他的服务对象有很多国内知名企业及江苏省内的机关单位,也有少量私人客户。
栾桂金告诉记者,网络舆情分析师从最低的“舆情助理分析师”到最高的“高级舆情管理师”共分5级,月薪大概在5000元—15000元之间。他认识的一位在某省高速公路工作的分析师,月薪超过1万5。
而具有高超舆情控制能力的“管理师”更是难求,栾桂金表示,这类人才一般是政府内处级以上干部或企业管理层高管甚至是公司一把手,所以不是薪酬的问题了。何流表示,自己目前的薪水在5000元左右,在全国处中下水平,一些大公司的舆情分析师工资可以上万元。
但同时这个职业也面临着极大的工作压力,何流举例说:“每天在电脑前一坐就是十几个小时,颈椎和眼睛受不了。”
来参加培训的为何女性居多?
而从南京此次网络舆情分析师职业技术培训的参训人名单上来看,记者发现江苏省地震局、江苏南钢集团、苏州广电集团等省内不少政府机关或国企事业单位赫然在列,据了解目前来培训的很多是党政机关负责宣传的人,女性占了六成,栾桂金认为,现阶段国内从事舆情分析工作的很多都是单位里负责宣传工作或在办公室工作的人,多是助理身份所以女性居多。栾桂金介绍说,此外,还有不少应届毕业生来培训,为找工作增加筹码。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