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嘉陵江索道的老故事:他是第一个坐过江的人

2013年12月27日 09:35   来源:重庆晨报   

 

  嘉陵江索道拆除,龙通全来到嘉陵江索道北岸,深情地抚摸即将进入博物馆的索道轿厢。本版图/重庆晨报记者 胡杰 摄

  龙通全

  性别:男

  年龄:67岁

  身份:1980年底,重庆市政府确定在嘉陵江上建一座索道,34岁的龙通全担任技术负责人。

  “少说也有十年没来坐了,但还是有感情,每个零件都有感情。”67岁的他,昨天下午带着我们,到嘉陵江索道北岸塔楼的最上面一层去,面对陡峭铁梯,他踏得很快。

  “我画张图,给你讲讲索道这根承重绳是怎么安上去的。”手摸着索道的牵引绳,他掏出了纸和笔。

  他,名叫龙通全,是31年前第一个坐嘉陵江索道过江的人。

  艰难的过江

  “施工绳绝对不能落入水中,一旦下水,根本就拉不起来!”

  时光倒回到1980年底,重庆市政府确定在嘉陵江上建一座索道,运来了原本打算安在攀枝花的那套设备,请来北京起重研究所和长沙有色研究院的专家,施工方是川煤12处,龙通全是川煤12处现场技术负责人。

  34岁的龙通全担此重任,是因为他长期在华蓥山等地建采煤的运输索道,有索道修建经验。

  “嘉陵江索道运的是活生生的人,而不是没生命的煤,而且距离这么长,安全上需要留心的地方很多。”龙通全说,在山区建一根索道,承重绳很好安,就算是有湖泊在下面,也可绕到岸边架绳,但在嘉陵江上架绳子就不同了,这条江是绕不过去的,而且下面还有大量的棚户区,要是绳子一断,洪崖洞和金沙街的吊脚楼将被钢绳巨大的力量切开。

  龙通全从技术上给我们做了解释:首先要架设一根直径15.5毫米的钢绳过江,这根绳子架到对岸后,就是一根施工绳,绞盘搅动这根施工绳,能把与它首尾相连的一根21.5毫米的施工绳拉过江去,再用21.5毫米粗的绳子拉34毫米粗的绳,最后拉一根51毫米粗的绳子过去,这根51毫米粗15吨重的绳子,才是索道最重要的承载绳。

  “我记得,1981年的秋天还在涨大水,把第一根施工绳运到江对岸去,很费力。”龙通全回忆,当天停航,七条船在江面一字排开承载这根施工绳,拖船拖着施工绳在江面一点点向前。

  “绳子绝对不能落入水中,一旦下水,根本就拉不起来!”龙通全说,绳子不入水,这是当时的铁律。

  为了避免架绳子引起安全事故,当天有800位居民被疏散,大量警力确保绳子下方的棚户区没有人,并为每位居民发了干粮,而这些居民楼的上方全部用脚手架进行了支撑,万一绳子断裂,还有脚手架可以抵挡一下。

  第一根绳子过江后,其他的绳子就好办了,除了承载绳,还有牵引绳、辅助绳和避雷绳,一一需要安装,都得依赖于施工绳。

  密室的秘密

  “要想知道索道怎么运转,跟我到索道这座站房的最下面去一趟,那里有秘密。”

  要把一根又重又长的绳子拉直是很费力的,何况牵引绳有15吨,产生的最大拉力有几十吨重,怎么才拉得动呢?

  “你看这滚子链,索道的承重绳就是在这凹槽里面不停活动的,承重绳下面有两个大重锤,这个机关就没有几个人看到过了。”龙通全对我们说,“要想知道索道究竟是怎么在运转,跟着我到索道这座站房的最下面去一趟。”

  嘉陵江索道靠江一侧比进站口一侧低很多,从这里进去,推开一扇黑漆漆的小门,好大两个悬在空中的圆柱体!感觉像是进了机器人的内部。

  “嘉陵江索道的两根承重绳,只有一端固定在渝中塔楼里面,另一端没有在北岸固定,我们用两个34吨重的重锤,吊住这两根承重绳,索道轿厢移动在空中,处在不同位置,这两个重锤的高矮也在发生变化,这能确保索道有足够的韧性,这比两端都固定要安全得多。”

  这两个大圆柱体每个都是空的,空的也有17吨重,那年头没有大吊车,运17吨的圆柱体用了一周时间,简直就是蚂蚁搬家,运到位之后,往每个圆柱体里面又装了17吨的铁球,37吨的重量刚好可以让15吨的承重绳有弹性空间,又不至于太松。

  这个密室里有简易的刻度,可以看出索道运行时这两个重锤的上下浮动。

  密室另一面,还有与另外几根绳子相关的的重锤,由于那几根绳子都只有一两吨,重锤都比较轻而小。

  为了防止塔楼在强大的拉力下倾覆,地基打到了这个密室下方5米深处,现浇的混凝土里面全是钢筋,延伸到塔楼的最顶端,这是确保索道不会倒下的骨架。

  33年过去了,骨架一样硬朗,虽然两座塔楼已旧。

  有洞的轿厢

  “轿厢下面有一个洞,危急情况下人可以从这个洞顺着绳索滑下去逃生。”

  在嘉陵江索道上一走,对这里的感情就被勾起来了,他又上到站台,摸着满是灰尘的轿厢。

  轿厢里面写着准载人数是29+1,龙通全摇着头说,嘉陵江索道最初印的是45+1,45是乘客数量,1是操作员,“能承载的最大量大约是115人,现在标注的这个载重量是非常保守的,可能是国家标准有变。”

  指着自己所站的轿厢地板,龙通全说,轿厢下面有一个洞,危急情况下人可以从这个洞顺着绳索滑下去逃生。

  龙通全指着轿厢的顶端说,在承重绳的末端有两个弹性装置,就算索道失控,在靠近车站的时候减速失败,也会被这两个弹性装置挡住,不会直接冲击塔楼。

  “你看那两个小圆柱体,是注油的,车厢顶部随时都在给缆绳注油,保持润滑。”

  对于如何把车厢从地面吊上来,龙通全说,这是相当简单的事情,几个滑轮组就搞定了。

  缆绳、重锤、轿厢都到位了,索道也就建成了。

  活人的试验

  “那天没任何事先通知,但大家都希望尽快做载人试验,我说我当第一个吧。”

  一切就绪,索道轿厢可以开行了,开始用来做试验的是拟人的沙包,索道车厢装着沙包前行。

  装着沙包的索道轿厢在天上来来去去,天天来来去去,吸引了重庆人天天望着,但载人试验迟迟没有进行———这下面是一条江,万一有个意外,命就没了,当时全国也没有任何地方有这种跨江索道,谁能做第一个尝试的人?

  “那天,没有任何事先通知,重庆索道办公室的领导都在,大家都希望尽快做载人试验,我说,那就我来当第一个吧。”龙通全说,那个时候,也许只有他一个人对这座索道是彻底放心的,“所有技术参数都装在我心里,我知道这个索道装100多个人都没问题,我不怕。”

  在没有取沙包的情况下,龙通全上去了,从沧白路方向前往金沙街方向。

  “我一路上都没有觉得怕,到了对岸,返回时还是我一个人,我觉得很自豪,嘉陵江索道是安全的!”他上去后,施工人员都敢上去了,“旁边市政协还有人来开后门,想在通车前先尝试一下坐索道的感觉,他们上去的时候拿着茶杯放在地上,茶杯没有倒,他们说,在嘉陵江索道上喝茶都没有问题!”

  载人试验成功,就等着1982年1月1日通车,这是市政府确定的———给市民1982年元旦的礼物。

  改变的人生

  “全国来重庆考察的人多哦,我每天都在解说,泰山索道是学的我们的技术。”

  通车日,龙通全来到嘉陵江索道北岸,他家就住在江北城。

  “那一天排的那个队才叫长啊!等几个小时才能上去,警察来了不少,每一车都有点超载,不过我知道能装多少人,不怕。”龙通全说,他的老婆带着孩子也来坐索道了,这场景让一家人都很兴奋。

  嘉陵江索道的火爆持续到春节,重庆人有了一种新玩法,那就是坐索道,1毛钱,玩个够,那时公交起步票价4分钱。

  “全国来重庆考察的人多哦,我每天都在解说,泰山索道是学的我们的技术。”龙通全说。

  嘉陵江索道获得了巨大成功,上班族依赖,观光客喜爱,于是,重庆市决定在长江上再建一座更长的索道。

  1986年,长江索道兴建时,龙通全是长江索道建设总指挥,他的经验让这座更难建的索道有了定心丸。

  “嘉陵江索道740米长,承载绳51毫米粗,15吨重,长江索道1176米长,承载绳54毫米粗,25吨重。”龙通全如数家珍,“长江索道最困难的,是采用了双牵引绳,以确保受力安全,索道下面的居民区密集,还有高压电线,索道放绳离近了要闪火花,施工难度大。”

  1987年10月,长江索道开放,重庆两江四岸都有了索道相连。

  因为在索道建设上的突出成绩,龙通全成为川煤12处处长,企业改制后成了公司一把手,后来退居二线,在一家开发企业担任要职。

  得知昨天我们要去找他,龙通全专门带来了三本与索道有关的获奖证书,其中一本是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993年开始他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

  “我觉得千厮门大桥在设计上是能绕开嘉陵江索道南站的,现在木已成舟。”站在嘉陵江索道的北站,他看着来现场拆除的工人,看着百米外的千厮门大桥,一声叹息。

  2011年2月28日,嘉陵江索道停运那天,龙通全的妹妹邀约他一起去最后坐一次。

  他没去。

  重庆晨报首席记者 凃源

(责任编辑:石兰)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