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广东科学家彭平安、陈勇、张偲、郭仁忠被增选为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科技界为之振奋。加上新增8名国家973计划首席科学家,广东连续5年实现大丰收,经济社会发展再添创新驱动力。
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科技工作的跨越式发展,有力助推广东打造经济升级版,也为探索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新鲜经验。科技部近期公布的研究报告显示,广东已率先基本进入创新型地区行列,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稳居全国第一梯队,其中创新环境、创新绩效等指标领跑全国。
深化改革培育创新的制度土壤,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快速发展,原始创新能力激发提升,支撑引领广东经济社会发展提速提质。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引领提速提质
2013年,广东国际专利申请量突破1万件,占全国1/2强,稳居全国首位。在PCT申请上的优异表现,再次证明了广东自主创新能力与产业竞争力在过去一年的同步提升。
省科技厅提供的数据显示,2013年,广东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总数突破8000家,再创历史新高,排名全国第二。广东高新技术企业研发投入和专利产出占全省的比例均超过60%。全省高新技术产品产值全年预计达4.66万亿元,同比增长15%。
专业镇的传统产业,也在技术创新的浪潮中升级优化。在推进专业镇技术创新和集聚发展中,广东实施“一镇一策”行动计划,建设了专业镇中小微企业服务平台,通过“技术创新”与“现代服务”两手抓,促进传统产业的转型升级。数据显示,2013年,广东共新增升级专业镇21个,总数达到363个,实现地区生产总值预计超过1.85万亿元。
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的崭新局面,也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腾飞中得以呈现。在2012年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达2750亿元的基础上,去年1—11月,全省招标LED路灯超过90万盏,预计全年安装超过110万盏,LED产业总产值超过2800亿元,增加29%。
一场提升原始创新能力的攻坚战在这里上演。LED、电子信息、产业共性技术、重大新药创制等领域突破了一批核心关键技术,超材料、干细胞、第四代移动通讯技术、超级计算、北斗导航芯片等领域跻身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
目前,广东正持续加大对基础研究的投入,以补齐这一“短板”。“十二五”以来,省财政投入27亿元组织实施省重大科技专项、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攻关等重大专项,大力支持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
广东科技发展的后劲还来源于国家的支持——基础研究领域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超13.7亿元,高新技术领域获得国家863计划、支撑计划、产业化创新项目等中央财政资金超过10亿元,国家和省、市(区)创新基金规模超7亿元。
值得关注的是,随着东莞散裂中子源建设工程、广州超算中心、深圳大亚湾中微子实验工程等一批大科学基础工程的建设,广东在全国科技发展版图中的地位正在提升。
深化改革“筑巢引凤”凸显集聚效应
深圳光启、华大基因、广州华南新药创制中心、华中科大东莞工研院、东莞东阳光……一个个在全国科技界响当当的名字,无不刻下广东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印迹。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的广东,科技创新能力之所以能持续稳步提升,很大程度上正是得益于此。
广东省工业技术研究院、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东省科学院、广东科技服务业研究院等四大科研机构,源于广东在推进科研体制改革中创造性提出在工业、农业、社会发展和科技服务业等领域分别组建主体科研机构的改革思路。目前,前面三个科研机构已组建完成,广东科技服务业研究院正在紧锣密鼓地筹建中,广东科研体制改革新版图即将形成。
依托“筑巢引凤”带来的集聚效应,越来越多的创新人才、创新资源选择了广东。广东开创创新科研团队引进模式,目前省财政已累计投入14.95亿元,面向海内外引进三批共57个创新团队和49个领军人物,汇聚高层次人才500名,带来了一大批产业发展急需紧缺的关键核心技术。
自开展“三部两院一省”产学研合作以来,广东共吸引了全国640多所高校、科研机构的2.5万多名专家,实施项目2万多项,共建创新平台超1500个,累计实现产值1.2万亿元,利税1700多亿元,获得专利2.8万多件,为企业培养技术和管理人才9.1万名。
而广东开创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广东联合基金科研合作模式,也有效地把广东及华南地区的重大科学问题提升到国家层面解决,吸引集聚了国家一流的基础研究队伍为广东经济社会建设服务。
一批高含金量的新政策新措施,成为广东创新发展的新优势。广东先后出台了《广东自主创新规划纲要》、《广东省建设创新型广东行动纲要》等重量级政策文件,在高新区发展、专业镇转型升级、创新科研团队引进、民营科技园建设、创新环境改善、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科技服务业发展、科技与金融结合等方面制定出台了10多项重要政策。而我国首部自主创新地方性法规《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的正式实施,更标志着广东自主创新进入法制化轨道的全新阶段。
在制度土壤的孕育下,一个国际化的创新创业高地正在南粤大地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