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划引领江源重生——三江源生态保护建设一期工程述评

2014年01月08日 11:26   来源:青海日报   

  2005年1月26日,一个即将改变青海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和进程的重大决策在中南海诞生。国务院批准通过《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这是青海各族干部群众期盼已久的喜讯,也是引领青海转变发展方式,大步走向绿色发展和生态文明道路的纲领性文件。

  一

  我省地处青藏高原中东部,独特的地形和气候孕育了长江、黄河及澜沧江三条著名的大河,同时也拥有诸如青海湖等众多天然湖泊和湿地,因而被誉为“中华水塔”和“亚洲水塔”,对全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上世纪末,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三江源地区部分冰川和雪山逐年萎缩,直接影响了高原湖泊和湿地的水源补给。而随着人口增加和人类生产经营活动的加剧,又大大加速了该地区生态环境恶化的进程,草地大面积退化、沙化,源区植被与湿地生态系统破坏程度更加严重,水源涵养功能急剧减退。

  严峻的生态环境状况,不仅直接导致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中下游广大地区频繁的旱涝灾害,严重影响了经济社会的发展,而且已经威胁到了长江、黄河、澜沧江全流域的生态安全。

  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不断加剧的情况引起了党和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早在2000年5月,青海省政府批准建立三江源省级自然保护区,并设立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管理局,以加强三江源区生态环境建设,抢救性地保护三江源区独特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随后,国家林业局又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保护与建设作为全国重点林业生态建设工程,2001年以来,先后投资20多亿元,在青海境内实施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还草、“三北”防护林建设和野生动植物保护等四大工程。

  2003年1月,经国务院批准,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中央对青海省提出的原则是:三江源的生态保护和建设,是我国在青藏高原地区开展大规模生态保护和建设的尝试,对于构建青藏高原生态屏障具有重要意义,不仅涉及环境保护,还要解决当地居民生计,处理好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民族团结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各级党委和政府一定要全力以赴、协同作战,确保三江源保护工作扎实、稳步地向前推进。

  为了贯彻落实党中央对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的批示精神,我省按照由国家发改委主持、相关部委参加的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审查会议提出的意见,组织相关单位于2003年9月下旬至10月,再次实地调查核实了三江源地区生态恶化的基础数据,修订、完善了《青海三江源地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2005年1月26日,在时任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主持召开的国务院第79次常务会议上批准了《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并要求通过《规划》的实施,尽快实现恢复三江源生态功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和可持续发展、农牧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三大目标。

  “规划”颁布之日起,举世瞩目的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就在高原全面实施,青海也从此更坚定地踏上了以生态建设为重点的绿色发展道路。

  二

  《青海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生态保护和建设总体规划》科学系统地将我省玉树、果洛、海南、黄南4个藏族自治州的16个县和格尔木市唐古拉山镇纳入了重点保护与建设范围,总面积达15.23平方千米,占青海省总面积的21%,占三江源地区总面积的42%。 《规划》从生态环境保护建设、保证群众生产生活和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三个方面统筹考虑,重点实施以退牧还草、退耕还林、恶化退化草场治理、森林草原防火、草地鼠害治理、水土保持等为主要内容的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项目,以禁牧搬迁、小城镇建设、草地保护配套工程和人畜饮水等为主要内容的农牧民生产生活基础设施建设项目,以人工增雨、生态监测、科技支撑为主要内容的生态保护支撑项目,项目总投资达76亿元。通过上述这三大类二十多个建设项目的实施,在三江源自然保护区天然草地减畜459万羊单位,基本实现畜草平衡。同时使森林覆盖率提高7%,草地植被覆盖度提高20%-40%;增加水源涵养量13.2亿立方米,增加黄河径流12亿立方米。尽快使保护区生态环境走上良性循环轨道,进而实现山川秀美、经济发展、人民富裕、民族团结的总目标。

  有了规划就有了目标,在这部宏伟规划的引领下,省委、省政府和项目区各级党委、政府把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作为实施生态立省战略和转变牧区发展方式的切入点,用科学发展观统领项目建设,为三江源生态工程的科学实施奠定了良好基础。

  省政府科学决策,决定从2006年起对三江源地区不再考核GDP,把生态保护和建设列为三江源区各级政府工作的主要考核内容。省、州、县都成立了三江源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实施工作领导小组,实行统一领导,统一协调,分级负责的管理体制和机制。项目区各级领导实行县、乡、村、户分级承包责任制,定期巡回检查指导工作,提出建议和意见。各部门、各行业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形成了齐抓共管的局面。

  在科学规划引领下,在国家相关部委的鼎力支持下,经过全省上下8年的奋战,通过退牧还草、禁牧搬迁、封山育林、鼠害防治、黑土滩治理等20多个项目的整体实施和推进,有效减轻了天然草场的压力,三江源地区植被覆盖度和草地能力开始恢复和提高,草地退化趋势得到遏制,草畜矛盾得到缓解,局部地区生态环境开始好转,生态功能开始恢复,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突飞猛进,广大牧民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得到极大改善,基本实现了《规划》中的既定目标,圆满完成了党和国家交付给青海人民的生态保护和建设重任。(作者:湘君)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