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8日下午,记者一行来到香山公园东门进行走访。通过实地观察、询问以及多方求证核实,网友留言所反映的信息基本属实。根据《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的相关条例,香山地区部分停车场没有收费公示牌、收费人员无统一制服和工作证以及“一次性收费”行为亦确系违规。
目击
收费员无制服工作证 车主不知可计时收费
来到香山公园5号停车场,记者未在任何显著位置看到明示停车场名称、收费标准和监督电话的收费公示牌,只有《机动车停车场使用管理须知》公告立在中央。经仔细查找,发现它静静地躺在收费员的值班岗亭侧身。
“前些日子因为道路整修,公示牌只能挪到这儿来!而且你开车进来的时候自然就会看到。”此处收费员这样说。
“你的制服和工作证呢?”记者追问。
对方摇摇头,表示没有。“我们就是给公家收费的,不用工作证。”当被问到5号停车场的收费标准时,他告诉记者,有两种方式可供车主选择。“一种是按次收费,小型汽车停车一次10元;还有一种是计时收费,一小时2元钱。”
8号停车场的收费员也持同样说法。“两种收费方式是并存的,这个我肯定。其他的你们别问我了。”他紧接着补充:“我是这里雇来的临时工,就帮忙收钱的,工作制服和证件统统没有。”
8号停车场的大小角落均没有收费公示牌的踪影。记者移步至附近的首农香山会议中心停车场,发现情形大致相似,只不过会议中心正门有个颇为显眼的地面停车场标志;但标志上除了大大的“P”字,再无其他信息。
“我这没有工作证,我只是帮忙收钱。后门停车场的收费员应该有。”正门保安指了指前方,说:“你们去问他。”
后门处的保安对记者说,首农会议中心停车场只按次收费,压根没有计时一说;接着一摊手,笑着表示自己也没有任何证件。
追访
北京市发改委:1月份香山公园停车费按次收取就是违规
针对香山公园的具体情况,记者先后在5号停车场和8号停车场询问了两名车主。
“计时收费?”5号停车场内的车主郑先生吃了一惊,“没听收费员说起!来了以后直接就要了10块钱。说实话,我真没看到收费公示牌;也没留意收费员有没有工作证。”他说今天在这有个饭局,过来吃个饭就走了。
8号停车场内的车主李先生也摇头表示从没“被计时收费”过。“进来了收费员也不跟你多说,一伸手,我就给10快。我来香山次数多,每次都这样啊!”
记者随后拨打图中显示的举报电话,并将车主的质疑反映给对方。对方沉默片刻,回应道:“其实按次收费是为车主利益着想,有的人在这停车一天,要交二三十块钱,不划算。”然后挂掉了电话。
北京市非紧急求助电话12345热线员直言,如果停车场收费人员没有工作制服和证件,游客可直接向城管部门举报。而《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第二十一条更是明文规定,向社会开放的停车场,应在显著位置明示停车场名称、服务项目、收费标准、车位数量及监督电话;按照核定的价格收费,并出具专用发票。
对于香山公园停车场而言,到底什么才是“核定的价格”?计时、按次收费并行的制度又是否合乎条例?
对此,记者致电北京市发改委咨询。市发改委举报中心工作人员表示,去年的香山红叶节闭幕以后,已经废止了小型车停车每次收费10元的规定;如今,香山地区制度按照北京市的统一标准执行,即三类地区每小时2元。
“如果香山公园停车场现在还有一次收10元停车费的现象,任何人可以随时举报!”
声音
新办法能否治好香山停车收费?
“香山大队。”5号停车场收费员说。
“我是临时工,我不知道。”8号停车场收费员说。
“你要干嘛?”香山停车场举报中心工作人员反问。
当记者询问停车收费管理的归属单位时,先后换来对方的上述几种回答。北京市交通委96123热线工作人员则表示,要获悉停车场管理公司信息,首先要知道收费员的工作证编号,“香山大队”只是一个含混不清的交待,根本无法查询。
据记者调查,香山公园周围的11处停车场均经过北京市发改委审批,并非网上传言的“黑停车场”。红叶节过后按次收停车费既已不可行,那么很多车主都不禁想问:多收的停车费落入了谁的口袋?超收停车费又应该交由哪个部门管理?
2001年实施的《北京市机动车公共停车场管理办法》规定,市内有资质的停车场收费最终会进入政府财政收入。但最近两年,详细的收费数字并未公布;停车管理公司收了多少钱、多少钱进入财政、多少钱流入私人腰包,答案无人知晓。
北京两高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正伟说,如何解决停车难题,确实是对政府的一大考验,民众之所以对停车问题诟病很多,还是因为政府信息公开不够。
根据新出台《北京市机动车停车管理办法》,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将主管北京的停车管理工作;此外,发展改革部门、公安交管部门、住房城乡建设、财政、国土资源等部门也要“各司其职”。
一个停车场,未来仍需12个部门协调管理,香山现存的难题不知能否解决?根治顽疾,任重而道远,此刻说“拭目以待”恐怕为时太早;但所有市民和游客一定希望,切莫治理一时严,春风吹又生。(谢维 实习生 刘韦纬)
(报道部分数据信息来自北京市政府办公厅官方网站、北京市发改委官方网站、北京市交通委官方网站和北京日报、京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