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胶州土地流转催生农场主 租金上涨成发展瓶颈

2014年01月21日 18:18   来源:齐鲁晚报    孟敏

  原标题:胶州土地流转催生农场主 租金上涨成发展瓶颈

趁着晴天,冷学家在自己的家庭农场里给麦田平土。记者 孟敏 摄

  “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承包地经营权将可抵押融资,对我来说是个好消息。”1月20日,胶州市胶西镇杜家社区大郐家沟村的冷学家说,他早就想扩大家庭农场规模,却受制资金。3年多前,他注册了镇上第一家家庭农场,一家人种着145.7亩土地。胶州市土地流转催生了32户家庭农场主,冷学家的家庭农场也成了一个农村土地流转的样本。

  一家四口管理农场 雇七八个季节工

  眼下,农场主冷学家的“家美农场”进入冬闲时节。最近一段时间,趁着晴天阳光充足,他忙着给农场里的麦田平土。

  “我们的农场现在有145.7亩土地,其中成片的耕地90亩,速生杨林和果林地各有20多亩,还有其他散地10多亩。”冷学家说,成片的90亩耕地主要种麦子、玉米和土豆。

  遇到农忙的时候,冷学家78岁的老父亲也会下地帮忙干活,唯一的儿子冷传国也得蹲地头,一家4口人为农场忙活是不够的,还得再雇七八个季节工才行。现在农闲了,农场里清净了很多,只有老父亲帮着看农场。

  以“家美农场”为代表的家庭农场是继专业大户、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后,又一种农村新型经营主体,近两年在胶州市不断涌现。

  在探索农业产业化过程中,不仅涉及农业经济领域的改革,还涉及土地经营方面的变动,决策需慎之又慎。胶州市农业局相关负责人曾透露说,胶州家庭农场发展较快,主要是因为土地流转工作启动较早。2008年至今,胶州全市已经累计流转土地16.3万亩,发展起了一批种植大户,这些种植大户相继注册了家庭农场。

  “我一直想扩大农场规模,打出自己的品牌,探索建立品牌化的农场运营模式,这两年就等胶州市的政策最后定下来。”冷学家一直关注着国家和市里的政策走向。

  既种地又养猪,用大机械收割

  冷学家的家庭农场正在经历着从种养大户到企业之路的转型。家庭农场被看做是种养大户的升级版,走的是农业企业之路。

  “家美农场”还有一个小型养猪场,年出栏量近300头。冷学家还小规模散养了一些鸡和牛。“刚卖出去一批猪,现在只留下了4只母猪和5只小猪。”冷学家说,农闲时,他和妻子也闲不着,得喂猪、放牛、养鸡,日子过得忙忙活活。

  冷学家是村里的“能人”,此前陆陆续续有市里的一些单位和企业来村里购买他的农产品,需要发票作为报销凭证,冷学家那时候还只是种养大户,无法提供发票。

  2010年4月,冷学家和妻子各取名字中的一个字注册了“家美农场”,成为了胶西镇第一家注册的家庭农场。

  据冷学家保守估计,家庭农场一年的种养收入在20万元以上。

  在冷学家的庭院里,停放着350拖拉机和手扶三轮车。“到了收割时,就得按一亩地100元的价格租农具,雇玉米、小麦收割机和前后驱动的大拖拉机。”

  “现在人力成本上升很快,雇人收土豆,女的一天150元,男的一天160元,还得管中午饭。”冷学家对此庆幸,邻村的劳动力费用早就到了一天200元。

  9年前一亩地年租金50元,如今涨到1000元

  “现在收入较高,很大一方面归因于当初租地成本低。”冷学家说,大约9年前,他就开始租地,租期为15年。“当初不少土地抛荒,一亩地的年租金才50元,现在都涨到了1000元。”看着租期过了一半的契约,冷学家心里清楚,以后租地成本将会大大提高。

  冷学家坦言,再次租赁土地时,资金将是一个大问题。随着规模扩大,家庭农场也可能突破“以家庭成员为主要劳动力”的束缚。

  而青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居民房屋所有权和林权等“四权”可以进行担保融资,对家庭农场主们来说是个好消息。

  据了解,青岛累计办理“四权”担保融资11830万元,其中林权担保融资3130万元,土地承包权担保融资140万元。按融资主体统计,合作社承贷主体融资4376万元,家庭农场融资860万元,种养大户融资4125万元。

  资金的问题缓解了,村里又在进行确权登记,这让冷学家对家庭农场的未来更加有信心了。实行土地承包几十年,农民手上一直缺少个“本本”,能证明土地的经营权是自己的。领到“本本”后,在不改变用途的情况下,农民有一定的处置权和转让权,甚至可以抵押贷款。(记者 孟敏)

(责任编辑:秦静)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