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刚刚过去的2013年让一个词和一种现象“深入人心”,那就是以雾霾为代表的大气污染。近期,地方两会陆续召开,从各地公布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可见,多地将治理空气污染作为重中之重。其实在过去的一年里,各地已有很多措施抗击雾霾,一些区域联合防控也逐渐成为治霾共识。各地向空气污染铁腕宣战,立下“军令状”,如何才能令这个困扰大众生活的话题获得实效,除了决心,也需要更加长久的毅力和更加科学的策略。
多省向空气污染宣战 铁腕力度显决心
雾霾给2013年涂抹了重重一笔
已经召开的地方两会,半数省份政府工作报告直接提及“雾霾治理”,几乎所有的省份提出了环境保护和大气污染问题,不少省份还提出了PM2.5下降目标,一些污染重灾区省份,拿出了更多“狠招”。
招数一:降低PM2.5首次纳入立法
北京人大通过《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首次将降低PM2.5纳入立法,并新增“总量控制”,实现了由单纯的浓度控制向浓度与总量控制并重转变,明确了对机动车数量和燃煤总量进行控制。并在加强处罚等经济惩罚手段基础上,纳入企业信用信息系统等非经济惩罚手段。
招数二:向“吃饭产业”开刀
全国重污染地区之一的河北省,钢铁、化工、建材等“看家产业”的大气污染物排放量占排放总量的七成左右。顶着巨大压力,河北立下“军令状”:钢铁、水泥、玻璃,新增一吨产能,党政同责,就地免职,必须执行。
招数三:巨额投资“治霾”
北京将投入7600亿元治理PM2.5,为了到2017年能够天蓝、水清、地绿。在投资力度前所未有的情况下,治霾紧迫性可见一斑。
招数四:限车控尘
多地措施在限车上大做文章,如广东环保局规定空气严重污染时对机动车实现单双号限行,而南京市政协委员朱清源认为控尘也很必要,不仅要在施工现场及时喷淋洒水抑尘,还要让渣土车实行密闭运输。
招数五:征收生态补偿金
除了关停并转,青岛等地还加强了经济处罚,对于大气环境质量不能按期改善甚至恶化的区域,暂停审批排放大气污染物的新建项目,并征收一定数额的生态补偿金,以此加大政策监管力度,降低大气污染物排放总量。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