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豆浆阿婆”去世 上海弄堂美食面临消逝困局

2014年01月27日 16:40   来源:新民晚报   李一能

  黄浦区肇周路上有一家颇有名气的老绍兴豆浆店,店主是一位91岁的阿婆。几十年来,阿婆亲手磨制的豆浆深受市民欢迎,被称为“上海最正宗弄堂豆浆”。昏暗的灯光下,路边停满轿车,街边排着长队,人们安静地等着阿婆冲调豆浆,这样的场景曾是上海夜宵市场的一个传奇,而老人也被食客们亲切地称作“豆浆阿婆”。

  可惜传奇终有落幕的一天。1月7日,“豆浆阿婆”去世了,老店也挂出“暂停营业”的牌子。更让人感伤的是,春节后这片老街将开始动迁,“阿婆豆浆”和她的老店将成为回忆。

  随着城市的发展,老城区逐渐消失,而令无数上海人魂牵梦绕的弄堂美食文化,也渐渐走向衰落,许多著名的老上海弄堂美食都面临这样的困境。干净、精致、价廉、味美,是上海弄堂美食的共同特质,也许市井老店消失的命运无法避免,但弄堂味道精神应当继续传承下去。

  物美价廉

  造就夜宵传奇

  对于每天深夜游走于城市大街小巷的“资深吃货”们而言,黄浦区肇周路是名副其实的“美食圣地”。这条位于黄浦、老卢湾、老南市交汇处的小路,保留着大片老城区,几十年来孕育出的弄堂美食文化,至今还保留着最正宗的上海味道。长脚汤面、耳光馄饨、阿婆豆浆,这些在上海夜宵界如雷贯耳的名字,都聚集在这条小路上。其中,阿婆豆浆被人们称为“上海最正宗的弄堂豆浆”。

  记者家住附近,也经常光顾阿婆豆浆。这家小店其貌不扬,只在深夜开门做夜宵生意,摆上几张桌椅,架起锅子炉灶,主卖甜咸豆浆,还有粢饭团、油条、粢饭糕。除了味道好,价格也非常便宜,所以生意好到令人瞠目结舌的程度。

  每晚10时,豆浆店的两边都停满了各种车辆,人们排着长队,耐心地等着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慢吞吞地冲调豆浆。老人年近九旬,手脚很慢,找钱要算老半天,但从没听见谁会抱怨,轮到付钱时,客人大多会把零钱准备好。其实顾客们并不在乎等多少时间,在他们看来,看着老人慢吞吞地冲调豆浆,也是享受美食的乐趣之一。

  许多人觉得,小店最大的魅力在于“包容”。加班到深夜的上班族、忙碌了一天的农民工、完成巡逻的警官、开着跑车的“高富帅”、甚至还有慕名而来的外国人,大家不论身份、不分贫贱,安安静静地排队等待,挤在小凳子上享用美食。这样的场景,在别的地方并不多见,给人的第一感受就是“幸福”。

  动迁在即

  难逃关门命运

  1月7日,许多顾客和往常一样来到小店,但他们看到的却不是长长的队伍,而是店门口的花圈挽联,“豆浆阿婆”走了,大家再也吃不到她调出的豆浆了。

  昨天下午,记者来到小店,和往日相比冷清了不少,门口挂着“家中有事,暂停营业”的牌子。“阿婆走了,已经停了几天了,以后开不开还不知道,过完年这里就要拆迁了。”店门口一个老人叹着气说。老人告诉记者,自己在这里住了70多年,看着阿婆的豆浆店是怎么开出来的,阿婆家做豆浆已经有些年数,中间断断停停,也有几十年的时间。因为一直保持着最传统的豆浆制作方式,不知不觉中居然变成了豆浆中的“活化石”,街坊邻居们都说只有在这家才能吃到“五六十年前”的味道。

  在小店门口,记者遇到了“豆浆阿婆”的儿子叶先生。说到母亲,叶先生眼眶有些湿润:“姆妈做了一辈子豆浆,现在该休息了。”他说,母亲做豆浆手艺是从外公手里传下来的,刚开店时就是为了生存,后来生意好了,经济也不是特别困难,这时候卖豆浆就纯粹变成了一种生活方式。

  “阿婆做生意的心态很简单,做出最好豆浆,便宜味道好,让大家吃得满意,特别是街坊邻居们,几十年的感情,生意已经是其次。”

  至于“豆浆阿婆”是否继续营业,“过完年可能会开吧,姆妈过世了我会继续做给大家吃,但能开多久不知道,这里马上要动迁,动迁以后肯定不会做了。”叶先生说,他年纪大了,子女们对做豆浆又没有兴趣,这是一份苦活,最重要的是,离开了老街弄堂,弄堂豆浆就自然失去了继续存在的理由。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