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假期结束了,“马上”进入状态并非易事。不过,长假综合征却未在自贸区出现,因为这个春节相关职能部门坚持“不打烊”,利用假期审核企业申报材料,让很多企业的运作实现了“无缝对接”。
马年首个工作日,记者在自贸区办事大厅遇到了数位企业办事人员,他们都对这里的办事效率印象深刻。三菱日立制铁机械财务经理吴震明就是其中一位。他所在的外商独资企业春节前刚谈成一笔100多万元的合同,可总部派来了新负责人,“合同必须要由现任法人签字,晚一天签合同就意味着合同生效期限要往后拖。”吴震明说,公司赶在大年三十之前递交了营业执照法人变更申请,本来预计最快春节后4个工作日能办完手续,没想到上班首日,全新的营业执照就交到了他手里。
事实上,这并不是自贸区第一次实现假期“不打烊”。去年9月29日,试验区挂牌后迎来了国庆黄金周,当时办事大厅就曾放弃休假,天天开放,接收企业的申请材料。很多人都说,试验区是在发扬“劳模”精神。
不过,在记者看来,假期“不打烊”与其说是一种“劳模”精神,不如说是对改革目标的一种坚守。这个目标就是,尽量营造与国际接轨的营商环境,帮助企业打通国内、国外两个市场,让全球化运作成为可能。从这个角度看,假期“不打烊”考虑到了市场的需要:国庆、春节等假期,国际市场并不休假,跨国公司尤其是总部运营性跨国公司仍在运转,企业服务不能出现“空窗期”。
建立国际高标准的投资及贸易规则,让贸易便利化水平达到国际水准,是上海自贸试验区改革试验的核心任务。过去几个月,试验区建立了一批新制度,例如准入前国民待遇、负面清单、“一次申报、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新口岸管理模式等,这些都是借鉴国际惯例推出的改革试点。而今年,自贸区将试行一批新制度,包括安全审查机制、反垄断审查机制、企业年度经营情况公示制度、企业诚信体系建设、联合执法机制,以及企业经营情况信息的共享机制等,同样是基于国际通行规则下的改革设计。
马年,自贸区各项改革将马不停蹄。如何评价这些新的制度?有一种衡量标准既直观又有效,那就是看一些亚太运营总部,能否在自贸区顺利开展亚太乃至全球业务,真正参与国际竞争。毋庸讳言,过去一些企业虽然名字叫亚太总部,但业务始终走不出中国市场,因为在外汇管理、口岸监管等方面,国内仍存在较多壁垒,企业一到国际市场就寸步难行。比如上海公司在美国采购一批货,卖给新西兰企业,这种国际上司空见惯的生意,在传统外汇管理制度下却难以实现。因此,自贸改革的各项试验最终都须落实到企业发展上,正如自贸试验区管委会副主任简大年所说,“只有企业顺利成长为亚太运营总部,自贸试验才能说是取得了成功。”
着眼于这样的目标,自贸试验区假期“不打烊”的意义也就不一般了。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