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河南再扩基药直采目录 多省市对低价药"开绿灯"

2014年02月11日 09:27   来源:每经网-每日经济新闻   黄志伟

  药品大省河南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日前通知,将对阿苯达唑片等167个药品实行直接采购,基层医疗机构可自行挑选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只要采购价低于国家或者河南省的零售指导价即可。

  据悉,对低价药亮起绿灯的还有北京、上海、广东等多省市。在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业内人士表示,各省市和相关部委对低价药品的政策倾斜,给普药生产企业带来利好。

  167个品种获“绿色通道”

  河南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发布的通知显示,由于原材料价格上涨、新版GMP认证、企业产能不足等原因,部分中标的廉价基本药物不能保证正常供应,因此将阿苯达唑片等167个中标药品列入河南省基本药物直接采购目录。

  通知还显示,各级医疗卫生机构采购目录内药品时,可根据需要自主选择药品生产企业和配送企业,采购价不得高于国家或该省公布的零售指导价,并须通过河南省医药集中采购平台进行采购。

  这并非河南省首次扩围基本药物直接采购。记者粗略统计发现,仅2012年,河南省医药采购中心先后两次将共计百余种药品纳入了直接采购目录。

  浏览此次河南省医药采购服务中心公布的直接采购目录,记者发现,囊括在目录中的品种基本都是价格不高的普药,并无独家药品,以目录中的阿莫西林片为例,该药品在国家食药监总局的官方网站有多达660条记录,超过百个生产厂家。

  河南省一医药配送公司负责人对《每日经济新闻》记者表示,纳入目录的品种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此前中标价格低的药品,主要是生产厂家为了保证中标而低价中标,例如有的大输液品种,此前有公司中标价不足一元,远低于生产成本;二是用量少的产品,例如阿苯达唑片是防虫药,现在用量特别少。医院直接采购可以让这部分企业避免亏损,在保证药品供应的同时也有利于提高药品质量。

  消息发布后,一位药品招商人员乐观地表示,这意味着所有的企业均可视为中标企业,而政府规定的零售指导价和出厂价之间一般都有一定的差距,企业有一定的操作空间。

  与上述医药招标人士的乐观不同,上述配送公司负责人接受《每日经济新闻》记者采访时则表示,企业并不能盲目乐观,原因是直接采购药品基本上是竞争白热化的产品,成本等方面已经比较透明,即使直接采购,价格也不会提高很多。

  多省市对低价药“开绿灯”

  除了河南省,北京、广东、上海、湖南、山东等省市也采取了相关措施对低价药品进行政策倾斜。例如,北京对于进入低价药、短缺药目录的药品,直接挂网,不再以价格高低作为中标依据,广东省规定只要通过经济技术标,符合入市的生产企业均可中标。据《南方日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发改委也在酝酿出台低价药品目录,并拟取消最高零售价,改为在日使用费用范围内由生产企业自主定价。

  招标采购是药品的进入医院最主要的门槛,而多省市纷纷给低价药开“绿灯”的背后,是低价药、廉价药的紧缺。2013年,治疗甲亢病的廉价常用药——甲巯咪唑片在全国紧缺的消息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除了甲巯咪唑片外,鱼精蛋白、人血白蛋白等救命药短缺的问题也屡见报端,复方甘草片、注射用红霉素、红药水等众多廉价药也被曝退出市场,被高价药取代。

  医药行业研究员刘忠堂表示,廉价药的短缺主要是由于生产企业的利润微薄或者是亏损。低价药进入基本药物目录后,企业为了中标一般都是一再降低价格,但生产成本并不会随之降低,容易出现亏损,企业只能停产或者降低产品质量。给低价药政策倾斜能给企业一定的利润空间,给普药生产企业带来利好。

  不过,刘忠堂认为,要真正解决低价药问题,必须将直接采购和定点生产相结合,例如甲巯咪唑片目前有3家企业恢复生产,医疗机构可根据3家公司报价确定采购量并签订供应合同,甲巯咪唑片有18家企业有生产资质,如果无法保证销量的话,药品价格提高恐怕还会引发恶性竞争而再现断货的尴尬局面。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