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里的年俗都去哪儿了?
今天是正月十五。按照民间的风俗,过了“十五”,“年”才算过完。
千百年来,春节是中国最红火的节日。送灶王、贴春联、包饺子、放鞭炮、拜大年、唱大戏……从腊月初八一直延续到正月十五,热热闹闹,喜气洋洋。对于每一个中国人来说,在这一系列繁冗而又庄重的仪式里,寄托的是浓浓的情感、传承的是厚重的文化。
然而,不知从何时开始,在中国老百姓的生活里,传统“年”的符号日渐寂寥,年味儿变得越来越难以追寻。在固守了几千年之后的今天,春节年俗正渐渐离中国人远去。不少人开始感慨,记忆里最盼望的那个“年”、给予了中国人物质和精神双重满足的“年”,不知何时变成了忙、累、挤、贵;千辛万苦赶回家过年,竟然被吃、喝、睡所取代。那些丰富、有趣、温暖的年俗哪去了?时间留不住“年”的脚步,它在这个漫长的时间隧道中,似乎慢慢地淡去了身影。
不一样的人
不一样的记忆
一样的年俗
“年味儿越来越淡了”,少了那份热闹劲儿
今年春节,刘正楷带着从小在城市里长大的孩子回到了宝坻老家,本想寻找记忆里那浓浓的年味儿,结果发现,老家的春节已和城里过年并无二致。“年味儿越来越淡了,一些觉得必不可少的过年习俗不见了。”刘正楷不禁感叹。
对于18岁离开家到上海上大学,之后去英国留学、工作多年,最后又回到天津的刘正楷来说,关于老家过年的记忆仍然停留在20年前。那时候,一进腊月,家家户户都开始储备年货,糖块儿、点心、花生、柿饼,样样俱全,正月里到亲戚家拜年,得到几块儿新颖的糖块儿都不舍得吃,即便是吃了糖,还要把糖纸收藏起来。
刘正楷说,在老家过年印象最深的就是杀年猪,小年一到,家里就把养了一年的一头母猪杀掉,为包饺子、炖肉、做菜准备各种肉料,因为是整个大家庭30口人一起过年,准备工作至少得让家里的婶子、大妈们忙活两天,虽然人人都喊累,但是人们眼里那种喜庆、期盼藏也藏不住。
“最高兴地就是我们这些小孩儿了,好不容易盼到过年了,趁大人不注意,偷块儿肉,美得不得了。到现在,我还记得一句顺口遛,‘小孩小孩你别哭,进了腊月就杀猪,小孩小孩你别馋,过了腊八就是年。’”刘正楷说,现在全村上千户人家,都搬进了新楼房,再也看不到杀年猪的了,也就少了那份儿热闹劲儿。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