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举造城号称“满城挖” 基础设施滞后逢雨必涝

2014年02月21日 11:21   来源:工人日报    

  “满城挖”不可忽视市民感受与城市财力

  湖北武汉市市长唐良智日前在接受英国媒体采访时称,武汉5年内建设计划将花费2000亿英镑(约合人民币2万亿元)。在武汉,上万个工地同时开工被称“满城挖”,令学生找不到回校的路,有司机称“路堵心更堵”。另据统计,中国约有10个城市每年城建投资都在千亿规模,个个堪称“豪可敌国”。(见1月19日《第一财经日报》)

  在2011年甚至更早,武汉就有“满城挖”的称号。现实中,还有不少城市在效仿武汉。很多城市之所以大举造城,公认的原因是,城市基础设施滞后。比如武汉“逢雨必涝”,原有公共设施难以承载如今的城市人口。于是,很多城市管理者通过大举造城来弥补历史欠账。当然,基础设施落后只是大举造城的原因之一,或者说只是表面原因。

  深层原因是,一些城市管理者为了以此拔高城市地位。以武汉为例,在中国的历史版图上曾经声名显赫,但近年其城市地位似乎在下降。因此,近几年间,该市相继提出建设“中部地区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世界城市”等口号。

  显然,拔高城市地位有很多好处,比如更好地招商引资,更好地获取优惠政策或重大项目,摆脱城市落后形象,给城市管理者带来看得见的政绩等。

  城市之间的竞争会给城市带来实质改变,也会为城市居民带来更好的公共服务,但一个城市频繁重新定位、拔高城市地位,在反证先前城市定位不准的同时,也暴露了好大喜功的政绩思维。如果起初就能科学确定城市定位而不随意改变,势必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折腾。

  城市改造不可怕,要命的是改造成了“蛮干”,比如,在拆迁中破坏有价值的文物、制造血案等。此外,上万个工地同时开工,不仅忽视了广大市民的情绪和权利,更忽视了城市的财力、债务等问题。一些城市改造投入和实际财力不成比例,令人忧虑。尽管财政支出只占一部分投入,但是否挤压其他民生支出、今后如何还债,这些问题仍需回答。

  城市改造应该尊重市民参与权、话语权。大举造城不能只凭勇气,而是要凭市民支持,凭地方财力,凭官意与民意的高度一致,不能只是权力说了算。城市改造应该在减少扰民、有市民监督的情况下有序进行。冯海宁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