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日,全国人大代表麦庆泉接受记者采访。 深圳商报特派记者 施平摄
15平方公里的前海太小了
“去年两会结束后,我先后四次调研前海。为什么关注前海?从深圳的实践来看,试验田发展到了一定程度,扩容是必然需求。现在前海刚刚起步,一定要有前瞻性的布局考虑,不然事后修正的成本太高了。” 提出前海扩容,麦庆泉直言深圳要把握住机会窗口。
“深圳是经济特区,但经济特区仅仅是深圳城市的一部分。”作为资深全国人大代表,麦庆泉是“特区扩容”的主要推动者之一。“以前设立的那条特区管理线就已经成为深圳发展的制约。我们这些深圳全国人大代表一直琢磨着如何突破,直到几年前才想到建议国务院扩大经济特区范围,从而让作为特区的深圳和作为城市的深圳完全吻合。”麦庆泉表示,前海的发展应该吸取特区的经验,在初期就提出扩容,毕竟“15平方公里的前海太小了”。
如何扩容?与前海相隔数百米的大铲湾是第一个目标。麦庆泉在调研中发现,前海有先行先试政策优势,但缺乏土地储备,很多高品质的贸易物流类项目无法落地。他举例称,苏宁、京东、菜鸟等电商项目均需要配套一定的物流用地,前海受限于15平方公里这个“圈”,根本无法满足。与此同时,大铲湾港区大片土地多数处于闲置状态。“我有一个想法,其实大铲湾港可以改个名,直接叫前海港。”麦庆泉说。
北面的深圳机场是第二个目标,向南的西部港区则是远期考虑。在麦庆泉的表述里,这叫做“双港三区”。“双港”是海港空港联动,“三区”则是前海合作区、大铲湾港区、深圳机场新国际货运区。
扩容如何分步走?麦庆泉建议,以前海合作区为核心功能区,近期包括大铲湾和机场新国际货运区,总面积约26平方公里;远期根据湾区经济发展情况,将大空港区、西部港区全部纳入,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