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证藏文春联的由来

2014年03月04日 14:15   来源:西藏新闻网   廖云路

  眼下,藏历新年的脚步日益临近,走在拉萨的大街小巷,五彩斑斓的麦穗、香气扑鼻的“卡塞”、精心雕制的“切玛”成为藏族群众最抢手的年货。近年来,新兴的藏文春联也受到了藏族群众的喜爱,不少人选购藏文春联,不仅贴在自家的门上,还会送给亲朋好友。

  作为藏文春联的创始人——西藏书法家协会副主席南杰旺扎见证了藏文春联的兴起与成长。这种借鉴汉式风格、又保留藏族特色的祝福方式,是他在不经意间“被树上掉下的苹果砸中”?还是对汉、藏民族文化的借鉴与提炼呢?

  “事实上,早在300多年前西藏以东的康巴地区,就有类似于对联形式的节日祝福出现,而随着时代的变迁,这种对联的形式一直处于变化中。”南杰旺扎说。在藏文化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百姓很早就有用糌粑在家门外的墙上写字的习俗。大约在300多年前,每逢遇到重大节庆日,康巴地区的人们开始在纸上写祝福语,贴到家门口。

  据南杰旺扎介绍,那时候的“春联”与现在流行的藏文春联有很大不同。一是书写用的是普通的藏纸,并非现在用的代表喜庆的红色宣纸;二是由于当时藏纸十分珍贵,其普及程度和字体的规模大小远远不及今天;三是当时的“春联”只有横联,上、下联都没有。

  在此后的岁月里,由于人口迁移、社会动荡等变化,古老的“春联”逐渐在西藏消失了,但百姓仍保留了在家门前贴吉祥八宝图等习俗。直到2005年,南杰旺扎借鉴了汉文春联的形式书写藏文春联,汉藏文化的“珠联璧合”使得藏文春联成为西藏年货市场的“新宠”。

  西藏书法家协会副秘书长江村从另一个角度——藏文书法的发展,解读了藏文春联的由来。江村说,自从公元7世纪藏文创立起,以乌金体和乌梅体为依托,衍生出了各种字体,也涌现出了昂仁青八、泽洼云登、洛曲等藏文书法家。但这些藏文书法是以“字好看”为主要目标,与现代意义上的藏文书法概念有着很大的不同。

  “俗话说,‘三分画,七分裱’,藏文书法发展至今,对一幅作品的结构、设计、材料、装裱等都十分讲究,光是用于书写的载体就有纸、布匹、石头、木头等,书写的用笔也分炭笔、竹笔、毛毡笔等,还可以再接着细分。”江村说。

  20世纪80年代以来,藏文书法从最初模糊的状态,经历了概念、表现形式等方面的巨大变化。一幅藏文书法作品也经历了从最初的“写好后免费送”,到现在价值可达数万元的发展。而借用汉式春联的方式书写藏文,也被视为藏文书法发展中的创新。

  江村说,从藏文书法的角度讲,藏文春联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春联书写的长度、内容有限,不能被视为完整的书法作品;然而,春联又包含了艺术的成分,能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书法的风格。”

  在南杰旺扎看来,首创藏文春联既是偶然,又有一定必然性。从小喜爱藏文书法的他,早在首创藏文春联之前,就以用经书体抄写《萨迦格言》而举办过个人书法展。当他看到汉族群众过春节写春联、贴春联很喜庆,便尝试用藏文写了一副春联,没想到大受藏族群众喜爱。

  “贴春联的习俗在汉族群众中非常流行,而藏文书法又是藏族文化的精粹,我将两者结合在一起,寓意着民族团结,也为两种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打开了一扇大门。”南杰旺扎说。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