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贸区释放红利 上海"走出去""引进来"有望双平衡

2014年03月11日 11:36   来源:解放日报   

  “走出去”提速

  市商务委透露:经过3到5年时间,上海对外投资额在全国占比力争提至10%左右(2013年该比例为4.8%)。

  届时,上海“引进来”和“走出去”争取双向平衡,即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规模基本平衡(2013年对外投资额是引进外资额的17.2%)

  上海自贸试验区释放的改革红利,激发了国内企业“走出去”对外投资的热情。试验区设立以来,对于企业对外投资的管理由“核准”改为“备案”,已备案企业对外投资超过5亿美元。

  短短几个月,5亿美元的数字证明,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可以有效激发市场主体的活力。上海全力推动境外投资备案制在自贸试验区率先落地,制订出台了《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开办企业备案管理办法》,并向商务部争取,给予自贸试验区对外投资备案的权限从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提高到“无上限”,在全国开创先河,大大方便了企业境外投资。

  试验是为了“可复制可推广”而探路。不仅在自贸试验区范围内,在全上海,企业“走出去”的内生动力已被唤醒。市商务委对外经济合作处处长孔福安透露,仅今年头两个月,出现的海外投资并购大案例就至少有七八个:复星国际收购葡萄牙最大保险公司、微创医疗敲定国内最大医疗器械海外并购、华人文化产业基金收购星空传媒47%股份……

  毋庸置疑,一个中国企业“走出去”提速、本土跨国公司竞相涌现的大时代已经启幕。由于长年关注国际投资,孔福安对金融危机后的世界投资贸易格局看得透彻:国际背景变了,中国面临的战略机遇,此前是引进外商投资、输出“中国制造”、参与全球分工、当“世界工厂”;但今后,在全球需求、国际贸易收支、汇率等因素都发生深刻变化后,海外市场抛出橄榄枝的技术并购机会、全球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的机会纷纷涌现,对中国企业来说,未来更大的机会可能就在于对外投资。

  看清全球投资贸易“云图”的变幻形势,推动企业“走出去”提速,上海已经筹谋布局。要为国企松绑,为民企加油,着力增强企业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自愿”的能力,积极培育本地的“跨国公司”。《关于进一步加快培育上海国有跨国公司的实施意见》出台,在建立境外项目后评价机制、健全“走出去”动态监测体系、完善“走出去”考核办法、推进“走出去”便利化、创新金融财政支持政策、建立跨国经营和管理人才培养和激励机制等方面有新突破,推动一批上海大中型企业向本土跨国公司发展。目前,上海已有一批企业正积极迈步走上国际舞台,2013年《财富》杂志世界500强公司排行榜上,上汽集团、宝钢集团、绿地集团和百联集团榜上有名。

  同时,为“走出去”配套的支撑体系正加紧构建:上海发挥集聚大批国际化服务机构的优势,创新政府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制,组建对外投资合作服务联盟。目前,第一批10个业务板块共26家国际化服务机构已正式加盟,将为“走出去”企业提供投资咨询、投资促进、会计、法律、人力资源、金融、保险、境外安全救援等组团式服务。

  上海对外投资已经显露出质量、结构和能级全面提升的态势。去年,上海核准对外直接投资总额43.1亿美元,同比增长32.8%,创历史新高。其中,企业海外并购和增资占比71%;在发达经济体投资的项目占比82.6%;服务领域项目占80.5%。企业对外投资的大项目不断涌现,例如,绿地集团先后增资9亿美元投资韩国健康城项目,投资7.8亿美元实施美国洛杉矶大都会项目;又如,上工申贝集团斥资3012万欧元收购了德国KSL凯尔曼特种机械制造公司等3家公司100%的股权,跃居全球自动缝制设备行业第一位。

  市商务委透露目标:经过3到5年时间,上海的对外投资额在全国的占比要力争提高到10%左右(2013年该比例为4.8%)。

  届时,上海“引进来”和“走出去”争取双向平衡,即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的规模基本平衡(2013年对外投资额是引进外资额的17.2%)。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