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2014年重点工作
今年,着重做好九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快产业集聚区建设,着力在做强新型工业上下功夫。以加快建设中部地区承接产业转移的重要基地为目标,大力实施“四大工程”、“三大计划”,进一步做大做强产业集聚区,加快构建以现代工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着力抓增量补短板。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晋级计划”,坚持承接产业转移与扶持做大现有企业相结合,加快发展高成长性产业,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进一步做大产业集聚区规模,以增量带存量、调结构、补短板,增强产业集聚区的综合带动和支撑作用。今年全市产业集聚区主营业务收入力争超过1300亿元,其中,主营业务收入超过150亿元的产业集聚区2个,超过100亿元的5个。信阳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潢川经济技术开发区要进一步扩大总量、提升水平、创出特色、当好示范,切实在创新升级上取得更大突破。着力抓集群建基地。大力实施“集群培育工程”,集中优势资源要素,支持高端制造、绿色食品、新型建材三大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建设,不断培育壮大电子信息、绿色食品、新型建材、现代家居、现代物流、纺织服装、医药制造等主导产业集群。着力以智能手机、智能电视、智能影音为重点,打造智能终端产业链条;以主食产业化、畜禽深加工、茶叶深加工为重点,提升绿色食品优势产能;以提高新型保温建材产业技术水平和推广应用为重点,扩大新型建材产业规模;以加快承接家具、厨卫等产业链式转移为重点,做大现代家居产业;以物联网应用基础设施服务、集成服务、应用服务和电子商务等新兴产业为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大力支持产业集聚区培育百亿元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将其培育成战略支撑产业。着力抓项目强支撑。继续开展产业集聚区“投资促进计划”和“重点项目攻坚计划”,力争产业集聚区完成投资900亿元。进一步提升高成长性和战略性产业比重,重点实施20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的重大结构升级项目,完成投资200亿元以上;新开工重点攻坚项目50个,完成投资100亿元以上。加快推进信阳国际家居产业小镇、伯皇IT产业园、深圳手机产业园等重大项目建设,努力在集群招商和项目落地上取得更大成效。着力抓配套优环境。大力实施产业集聚区“功能提升工程”、“服务提质工程”和“创新驱动工程”,坚持建设服务与生产服务、项目配套与生活配套、发展保障与社会保障并重,建立更加有利于主导产业集群发展的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建立产业集聚区水、电、气稳定供应机制,确保建成区道路和水电管网全覆盖;加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高标准规划建设一批产品展示中心和专业性批发交易市场,争取建设1—2个国家级质检中心和5—8个大型综合服务中心,实施2—3个省级重大科技专项。
(二)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着力在促进产城融合上下功夫。以加快建设鄂豫皖三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为目标,坚持依城促产、以产兴城、产城融合,努力走出一条符合信阳实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坚持规划引领、优化布局。加快完成信阳市城市总体规划(2013-2030)修编工作,积极推进中心城区规划集中统一管理。统筹推进中心城市、县城和中心镇协调发展,加快推进中心城市“6+3”组团发展、新老城区互动发展、产业集聚区和城市融合发展。继续支持固始县加快发展。着力围绕建设一个产业集聚区、培育一个百亿元的特色主导产业、打造一个20万以上城市人口的“三个一”目标,支持潢川县加快发展成为区域性副中心城市,支持其他县城做大做强,把明港镇发展成为具有一定规模的城市。坚持以县为单位,按照产业、村庄、土地、生态环境和公共设施“五规合一”的要求,有序推进新农村建设,努力打造一批美丽乡村。坚持以人为本、有序转移。坚持产业为基、就业为本,强化住房、教育牵动,按照自愿、分类、有序的原则,重点解决一批已进城就业定居的农民工落户和一批城中村居民成建制转户,加快促进一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转移。继续深化各项配套改革,着力促进城镇基本公共服务向常住人口全覆盖,确保农业转移人口“进得来”、“落得住”、“转得出”。坚持生态文明、科学推进。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少挖山、不填湖、禁毁林、多栽树,切实保护好山体、水系、植被、湿地和生物多样性等生态资源,促进山水林城融合发展。创新科学推进新型城镇化的体制机制,着力解决好人往哪里去、钱从哪里来、土地怎么用、生态怎么保、城市怎么建的问题,不断提高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加快推进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青水秀、地下空间科学利用的新型城镇化。坚持城乡统筹、一体发展。加强中心城市路网建设,着力打通一批断头路,改造提升一批背街小巷,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有效解决老城区交通拥堵问题。继续加快浉河三期治理、城市内河治理、雨污分流等工程建设,加强城市地下管网配套建设,加大城市环境卫生整治力度,增强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大力实施中心城区的棚户区、城中村、旧商业街改造提升,进一步改善市民居住环境。加大城乡统筹发展力度,完善城镇交通、供排水、污水处理、生态水系工程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教育、医疗、文化、体育等公共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推进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农村延伸,促进公共服务一体化。
(三)深化农村改革试验,着力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上下功夫。按照稳定政策、改革创新、持续发展的总要求,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和促进农民增收为核心,全面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进一步加大农村改革发展力度,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强化农业基础地位,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建设。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农村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发挥先行先试优势,努力在农村土地流转、金融创新、专业合作、社会保障、城乡统筹、现代农业产业化、农业机械化等方面实现更大作为。继续实施高标准粮田“百千万”建设工程。加快高标准良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继续推进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和复垦开发,力争今年建成高标准粮田50万亩以上,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继续实施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培育工程。大力培育粮油、畜禽、水产、茶叶、花木、林果、中药材等农业产业化集群,努力打造一批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特色高效农产品生产基地,力争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突破350家。启动实施都市生态农业发展工程。在中心城区和有条件的县城周边,规划建设一批兼具城市“菜篮子”、生态绿化、休闲观光等功能的现代农业园区,发展新型都市农业业态。着力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综合运用政策引导、项目扶持、金融支持、技术服务等手段,进一步完善科技服务、农产品质量检测、动植物防疫、农村金融、农业保险等农业服务体系,加快培育发展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支持符合条件的农民专业合作社承担实施财政支农建设项目,鼓励和引导工商资本到农村发展适合企业经营的现代种养业,着力构建农业产业化各类主体互利共赢的新型农业经营组织体系。
(四)积极培育新的增长点,着力在做大现代服务业上下功夫。大力培育服务业发展主导力量,不断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做大做强高成长性服务业。以构建区域性现代物流枢纽为目标,加快推进金牛物流产业集聚区、商务中心区、特色商业区等载体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信阳国际家居产业小镇、信阳国际茶城、信阳义乌国际商贸城等重点项目建设,建立健全物流配送中心、冷链运输、冷链储藏等配套体系,完善邮政综合服务平台,培育大型物流企业,增强城市商业服务功能,力争在一些关键领域形成以信阳为中心或重要节点的现代物流网络。围绕构建区域性文化旅游中心,着力在资源融合、产业升级、市场开发、精品线路打造和公共服务提升上下功夫,加快推进大别山红色生态旅游一体化发展,加快国家5A级景区和国家旅游休闲度假区创建工作,尽快把信阳建成中国山水旅游休闲度假目的地。培育壮大新兴服务业。大力支持科技研发、工业设计、教育培训、商务服务、健康服务、会展服务、养老及家庭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加快职业教育培训基地、区域性会展中心、健康服务产业基地、专业养老机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逐步将这些产业培育成服务业发展生力军。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积极引入现代管理理念和新型商业模式,支持电商服务平台建设,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建设网上商城和中小微企业开设网店。创新经营模式,发展一批社区平价超市。大力发展城市综合体、文化旅游地产、养老地产等新兴业态,促进房地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满足居民多层次住房需求。
(五)强化支撑能力建设,着力在创造发展新优势上下功夫。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强化支撑体系建设,不断创造发展新优势。强化基础设施支撑。加快推进淮滨至豫皖界高速公路、息县杨店至邢集高速公路、淮河淮滨至息县航运基础设施、淮河公铁水一体化物流港等项目前期工作,实施8条国省干线公路改扩建,新建淮滨淮河二桥,争取开工建设明港机场,进一步提升信阳综合交通枢纽地位。以提高水资源保障和防汛抗旱减灾能力为重点,大力推进小型病险水库和大中型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中小河流治理、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淮干滩区居民和水库移民迁建、小农水重点县、农村饮水安全、水土保持等水利工程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出山店水库;优化能源结构和布局,推进西气东输二线(南阳—信阳)天然气管道项目和中石化(驻马店—信阳)成品油输油管道项目后续配套工程建设,积极实施坚强电网和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确保信阳东500千伏输变电工程上半年并网运行。强化科技创新支撑。深化科技体制机制创新,着力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政产学研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强化重大科技专项引领,加快科技成果转化,组织实施好豫南稻区籼改粳技术和豫南茶产业升级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支持高等院校与龙头企业战略合作,支持龙头企业牵头创建国家级技术研究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努力突破一批产业关键核心技术,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质量立市战略,深入开展政府质量奖和品牌创建活动,努力培育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信阳制造”的品牌企业。强化人力资源支撑。深入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着力创造一个有利于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的环境。大力支持具有本地特色的高等学校、职业院校和实训基地建设,努力培养一批科技实用人才。加快人力资源网上“超市”建设,着力在政府、企业和社会之间搭建一个招商与招工、培训与就业有效对接的服务平台,为我市更好地承接产业转移提供人力资源支持。强化信息化支撑。深化与三大通信集团的战略合作,加快智慧城市、无线城市、光网城市等工程建设。统筹推进城乡宽带网络升级改造,完成信阳移动4G网络升级改造项目。大力发展电子政务,推动民生和社会领域信息化应用。
(六)全面深化改革创新,着力在增强发展内生动力上下功夫。按照中央和省里统一部署,重点加快一批看得准、有条件、有权限的改革,努力在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实质进展和最大综合效益。深化重点领域改革。扎实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加快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按照简政放权、能放尽放的原则,继续清理、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审批服务事项。对保留的审批服务事项实行目录管理和流程再造,简化手续、优化流程,该放的放开放活,该管的管住管好。深入推进公共资源交易市场化改革,落实统一的市场准入制度,探索试行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工商登记制度,大力推进工商注册制度便利化,探索试行企业注册“一表通”,完善项目联审联批等制度,逐步由先证后照改为先照后证。推进预算编制改革和非税收入收缴改革,深化国库集中收付与公务卡改革,扩大政府采购范围和规模,防范和化解债务风险。加大政府向社会购买公共服务力度。继续深化户籍、林权、水利、供销和各项社会事业体制改革,稳妥推进资源型产品价格改革及基本民生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基本完成农电体制改革。激发市场主体活力。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加快国有粮食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和战略重组,完成市直机关所属企业脱钩改制工作,完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内部管理制度,推进厂办大集体改革。以管资产为主进一步加强国有资产管理。认真落实促进非公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研究制定非公企业进入特许经营领域的具体办法,鼓励非公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革,大力支持非公经济、混合型经济发展,切实为包括民营经济在内的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透明、可预期的市场环境,营造各种所有制经济依法平等使用生产要素、公平参与市场竞争、同等受到法律保护的体制环境。创新要素保障机制。全面规范推进人地挂钩政策试点工作,探索实行租让结合、分阶段出让的工业用地供应制度。科学配置用地计划指标,优先保证产业集聚区发展、民生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用地需求。加快农村集体建设用地和宅基地确权登记颁证工作,探索宅基地有偿退出机制。继续深化中心城区“三违”整治工作,规范土地管理秩序。进一步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普惠金融。充分发挥政府投融资平台作用,利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多种金融产品,支持企业上市融资,推动城投债、中小企业私募债、区域集优债等发债工作,扩大融资规模。繁荣金融主体,争取更多金融机构在信阳设立分支机构,支持在重点领域发起设立创业投资基金和产业投资基金。支持信阳银行参与中原银行筹建。积极探索农村金融改革创新试点,推动符合条件的农联社组建为农商行,推进村镇银行分支机构向乡镇延伸,支持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民营银行。优化小微企业融资环境,坚决打击非法集资,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