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宁:一方创业就业的热土

2014年03月20日 10:15   来源:青海日报   

  在西宁市2013年的民生成绩单上,就业创业工作尤为夺目:全市城镇新增就业2.75万人,占全省新增就业人数的近一半。其中,全年安排高校毕业生就业8026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8.7%;创业培训2500人,培训后成功创业690人,带动就业2022人;认定创业孵化基地18家,入驻创业实体650个,创业带动就业7140人;全年培训劳动力26330人,劳务输出总数达40.03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2亿元……

  推进就业民生工程,全力帮助大学生就业,注重农村劳动力转移、助力城市就业困难人员再就业等,在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进程中,西宁市创业环境得到全面优化,各类创业孵化基地建设步伐加快,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得到全面提升,西宁正在成为越来越多创业就业者“筑梦圆梦”的热土。

  全角度 打造创业型城市促就业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2012年7月,西宁市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创业先进城市”。加快向创业型城市的转变,全市的就业工作由职能部门单一工作,变成了所有单位齐抓共管,形成了无缝隙、全立体的全社会促就业氛围。《2013年西宁市就业工作行动方案》、《西宁市就业工作(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将就业目标任务分解落实到相关单位;先后出台了《以创业促进就业实施意见》、《关于自主创业相关补贴、奖励的通知》、《小额担保基金管理办法》等办法措施,近千名创业者因此享受到补贴或奖励。为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今年又出台了补贴政策,对入驻创业孵化基地的创业者给予房租补贴、未入驻的给予创业补贴、参加创业培训后成功创业的给予创业奖励三类补贴。积极落实创业小额担保贷款政策,全年成功放贷9200多万元,有效降低了创业者创业成本。首创联合爱心企业提供现金或资产作担保的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突破了创业者申贷时无能力提供反担保的瓶颈。

  青海大学毕业的小何与企业家陈先生是因为创业基金担保,在西宁市社保局的牵线下结成对子的。西宁市首创的联合爱心企业提供现金或资产作担保的小额担保贷款管理模式,突破了此前创业者申贷时无能力提供反担保的瓶颈,小何就是最先受益的创业者。他说:“现在政府部门的帮扶真是把工作做得细到家了!结对子的陈先生不但为我贷款提供担保,还在日常的接触中,为我创业提供手把手的指导,让我避开了很多的问题,少走了很多的弯路。”

  截至目前,西宁市已经有这样的爱心对子80多户,75名创业者获担保贷款431万元得以顺利实现创业,而且没有出现过一笔烂账。全市创业培训2500人,培训后成功创业690人,创业带动就业2022人,成功实现了以创业带动就业的倍增效应。编制了《西宁市公共就业人才服务标准化手册》,各级公共就业部门结合工作实际以专项服务活动为载体,建立了“求职通”、“社区岗位银行”、“跳蚤招聘会”等一系列便民服务平台,积极开展“就业援助月”、“春风行动”等公共就业专项行动,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得到全面推进。重点落实支持小微企业和困难企业发展的政策,通过培训补贴、岗位补贴、社保补贴、创业小额担保贷款、孵化基地等措施加以资金、人员、场地等方面的支持,有效稳定和扩大了就业。全市共举办各类招聘会100余场次,达成就业意向1.1万余人次,去年,全市新增就业中,一半以上人员进了民营企业。西宁市被人社部、总工会、工商联授予“全国民营企业招聘周组织工作突出城市”。

  全方位 为大学生就业提供展示舞台

  陈文军,西宁声频影视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创办人,是首批进入城西区大学生创业孵化服务中心的大学生。记者见到他时他正在自己十几平方米的“私人领地”里忙得不亦乐乎,他说,政府不仅给他提供了办公场所,办公设备,配备了电脑、还得到了包括贷款、税收以及定期员工培训等等贴心的服务,其它的一切问题都由中心为自己解决,自己只有一门心思创业就OK了!

  类似于城西这样的创业孵化基地全市已认定18家,其中市级创业孵化基地14家,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实体650个,创业带动就业7140人。首家市级大型综合创业孵化基地也于2013年正式开建,将于今年10月投入运行。城中区、城东区等区县的大学生创业孵化项目也已正式运行。

  从2009年开始,西宁市就将单纯的解决一时就业,向创业促就业转变,使得西宁市就业空间不断拓宽,就业总量逐年增加。对有创业意愿的高校毕业生,纳入当地创业服务体系,提供政策咨询、项目开发、创业培训、融资服务、跟踪扶持等“一条龙”创业服务,已经成为西宁市就业工作的一大“亮点”。

  建立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基地47家,1775人通过见习与用人单位签订合同,占见习总人数的47.93%。2010年以来,已有130户大学生创业者入驻创业孵化基地,创业带动就业1700余人,兑现房租补贴113万元。还为1132名毕业生支付社保补贴、岗位补贴及一次性奖励共1247万多元,为30名高校毕业生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06万元;举办169期创业培训,培训大学生学员827人,培训后成功创业171人;设立高校毕业生就业服务窗口,强化就业指导工作,先后推出“为大学生征集试岗岗位”、“免费人才测评”、“高校毕业生专场招聘”等一系列切实有效的活动。 2013年,共有5035名离校未就业大中专毕业生进行素质和能力提高培训,682名高校毕业生参加了创业培训,其中成功创业150人,带动就业460人;西宁市开展的“求职面对面”活动,共帮助2255名高校毕业生实现就业; “十免一站式”服务受益人群达到了1.4万人次;仅2013年,西宁四大园区新招的员工8593人中大学毕业生就达3410人。面对2013年史上“最难就业年”,实现了就业水平不降低、有提高。

  全社会 一盘棋构筑无缝隙就业网

  从南川老企业下岗多年的职工沈宏志,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就陆续地在外面打零工,工作没有保证,收入没有保障。2013年,他在社区建立和完善就业困难人员管理服务台账后,将自己的择业意向、个人技能以及家庭情况详细登记在社区,社区人员不定期地回访到他家里,为他介绍相关的岗位,再就业后隔三差五问工作的情况……他说,这种“贴心管家”式的服务,让自己就业的路走起来不再觉得孤单。

  为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西宁市率先在全省开展了创建充分就业社区工作。通过落实帮扶政策,打造充分就业社区,政府托底安置,建立“一对一”结对帮扶制度等,将日常援助与集中援助相结合,多渠道、多形式地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使得充分就业社区内的失业人员就业率达到85%以上,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率达到90%以上,全市社区累计安置各类人员4万余人,实现了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累计消除“零就业家庭”1277户。

  鼓励就业困难人员通过非全日制、临时性、季节性等灵活方式实现再就业,通过落实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政策帮助就业困难人员实现灵活就业,今年共为7567人支付灵活就业社会保险补贴3285万元。先后开发了4700余个公益性岗位,周转安置了7000余名就业困难人员,为下岗失业的“4045”人员、城镇零就业家庭成员、残疾人等就业困难人员筑起最后一道就业防线。

  2013年,西宁市劳务输出总数达40.03万人次。其中,跨省输出7.12万人次,跨地区输出12.92万人次,地区内流动19.99万人次,实现劳务收入22亿元,劳务工资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主渠道。西宁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有关负责人深有感触地表示,西宁市就业工作从单纯的就业帮扶向创业促就业的转变,让西宁市的就业环境有了很大提升,有针对性的培训让企业更愿意接纳有技能、有经验的就业人员;就业的人群也在量身定制的培训中,找准了自己的就业方向。西宁市的就业率每年都能以百分之十几的速度提高,登记失业率也呈逐年下降的趋势。这让西宁市更有信心在2014年开发更多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实现新增就业3万人以上的目标,让更多的家庭通过就业,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创造美好生活!(作者:晓姝)

  评论:创业,更需好环境

  一个国家、一座城市发展的最根本动因,不仅仅在于占有多少自然资源、拥有多少生产要素,更重要的是人们心中摆脱贫困状态、谋求幸福生活的强烈愿望。

  能为创业者提供“孵化器”的城市一定也是一座富有创业激情的城市。一个地方的创业者是否心畅气顺,经济发展是否又快又好,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当地创业环境。在一个好的客观存在的环境下,人们的精神面貌、创业激情、工作斗志,以及思维思路和创业灵感都会在不同场合、不同时间迸发出来,只有让创业者都专注创业,我们的家业、企业、事业才会不断发展壮大。

  党的十八大指出,要推动实现更高质量的就业。就业是民生之本。要贯彻劳动者自主就业、市场调节就业、政府促进就业和鼓励创业的方针,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和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刚刚结束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努力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就业,使劳动者生活更加体面、更有尊严。

  近年来,西宁市围绕就业这一民生之本,不断创新思路、多措并举,为创业就业者搭建服务平台,一个愈加完善的公共服务创业就业体系逐步建立。使得越来越多的外来创业者和本土就业者在西宁安居乐业,在踏实就业、激情创业中,愈发地热爱这座城市,愈发地以更大的激情和热情建设城市。

  事实证明,就业一个萝卜一个坑,创业一个好汉三个帮。创业带动就业,就业就有倍增效应。然而,这一切的一切都有赖于良好的环境。特别是,随着新生代劳动者的成长,“体面就业”的需求不断增强,同时企业刚性用工的需求不断加大,“两难”矛盾依然凸出。创业环境最根本的是人文环境。为此,要坚持以解放思想为先导,把解放思想贯穿于创业的全过程,增强全省干部群众创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政府促进、社会支持、市场导向、自主创业”的基本原则和指导思想,完善扶持政策,进一步改善创业环境,发挥社会各方面支持和推动创业工作的积极作用,营造全民创业的社会氛围,使更多的劳动者乐于创业、敢于创业。引导人们将创业冲动变为自觉行动,使“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创大业”成为新时期青海人的精神风貌。(作者:惠朋)

(责任编辑:杨淼)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