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广州6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史迹将立法保护

2014年04月01日 13:50   来源:南方日报    马喜生 杨逸

  广州海上丝绸之路申遗成立工作组 6处史迹年内立法保护明年申遗  

  广州6处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史迹保护即将立法,明年5月报送正式申报并接受世遗专家评估。昨日,广州市政府召开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遗工作小组第一次全体会议暨动员大会,笔者从会上了解到,广州正式成立申遗工作小组,年内还将对6处史迹制定保护法规。

  预计明年9城共同申报

  去年底,广州市政府常务会议审议通过《广州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工作方案》(下称“《方案》”),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南海神庙及明清古码头遗址等6处史迹点列入申遗预备名单。

  《方案》预计,2015年,广州与南京、泉州等9城共同将海上丝绸之路史迹申报为世界文化遗产。

  笔者从会议上了解到,广州正式成立了广州海丝申遗工作小组,市政府副市长王东任组长,市政府副秘书长冯军、市文广新局局长陆志强任副组长。工作小组下设申报办公室,陆志强兼任办公室主任。

  市民宗局、市委宣传部外宣办、发改委、财政局、国土房管局、建委、文广新局、规划局、旅游局、法制办、越秀区、黄埔区等部门和区主要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数个申报点的负责人也列入成员队伍。

  财政列专项经费保护史迹

  根据申遗要求,需对中报点的保护规划对其周边环境进行整治。文广新局、规划局、建委、城管委和国土房管局,在申报办公室下成立环境整治工作组。

  今年6月份开始,环境整治工作组开始对史迹点实施文物本体保护和周边环境整治。

  广州海丝申遗所需经费由市、区政府分别负担,并分别列入本级财政年度预算。史迹点文物本体和范围内修缮保养经费,由市财政对属于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抢修办法给予资助,对属于非国有不可移动文物的修缮、保养给予补助。

  3处史迹已编制保护规划

  广州市南越国宫署遗址、南越王墓、光孝寺、怀圣寺光塔、清真先贤古墓、南海神庙及明清古码头遗址等6处史迹点列入申遗预备名单。目前广州正在抓紧完成各史迹点专项保护规划的编制和审批,并纳入控制性详细规划。

  市文广新局博物馆处处长曾志光介绍,目前南越国宫署遗址、光孝寺、清真先贤古墓等3处史迹已经编制保护规划,另外3处史迹根据《方案》也将在5月底完成编制规划。

  海上丝绸之路涉及的古迹种类比较多,广州申报的6个史迹点就包括考古遗址、宗教建筑等不同类型。“大部分史迹点都集中在广州中心城区,却又分属不同行政区域和部门管理,为史迹点编制专项立法都需要考虑各自的具体问题。整治具体要求,还要等保护规划定下后才能实施。”广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主任易西兵说。

  南越王墓博物馆馆长吴凌云作出解释,南越王墓史迹点的规划需要多方面的论证,制定规划的周期比较长。目前,南越王墓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都已经非常明确,但对保护难度较大的馆藏石器和青铜器文物还须多加考虑。

  与之相比,如何对人流量进行控制、减少游客对史迹的损坏,可能是光孝寺和南海神庙需要考虑的问题。

  预告

  本月至7月广州博物馆展出海丝文化精品

  今年4月9日-7月9日,《跨越海洋——中国“海上丝绸之路”九城市文化遗产精品联展》将在广州博物馆展出。

  该展由北海、南京、扬州、宁波、泉州、福州、漳州、蓬莱、广州9个城市联合举办,届时将有数百件珍贵文物展出,涵盖沉船模型、陶瓷、服饰、碑文、琉璃、金花球、外国钱币等,代表了9个“海上丝绸之路”申遗城市的贸易特色,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中国“海上丝绸之路”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影响与贡献。

  笔者了解到,联展中广州将做“永不关闭的对外窗口”的主题展示。

  南方日报记者 马喜生 杨逸

  通讯员 曹晓亮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