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下,济阳的殡葬改革有了一个良好开端,韩家村、榆梁村、苟王村等县区周边村庄已经完成公共祠堂建设,在去除老旧习俗的同时,还能为村民节省丧葬费用。
现在办丧事
也就花2000元
3月31日14时,记者来到位于苟王居西北角的苟王祠堂,映入眼帘的是约6米高的牌坊,上边写着“苟王社区祠堂”六个大字,字体下面雕刻着“双龙戏珠”的图案。两旁的柱子下还蹲着两头石狮子。
透过牌坊可以看到十余米宽的祠堂,黑底金字的牌匾上写着“苟王居祠堂”,牌匾下设有一米多高的香火炉,火炉上插有几根祭祀用的香。火炉旁边也蹲着两头石狮子,院内则种有几棵松树,祠堂的东侧还设有告别厅。
据济阳街道办相关负责人介绍,苟王社区祠堂于2012年3月份修建,是在坑塘填平、废弃地整理的基础上开工建设的。总占地10亩,总投资达120万元。
“修建后,村民丧葬费每户节省约3000元。”苟王居村民刘家禄说,未修建祠堂前村民办丧事,需请鼓手约600元,办宴席花费2000元,扎纸草花费500元,孝服用白布约200元,火化费800元,骨灰盒花费800元。“办次丧事得花费5000元钱。”
刘家禄称,如今修建祠堂后,使用祠堂村民不用花一分钱,平时骨灰盒存放也不要钱,有专门的告别厅,不用再搭建灵棚。此外,播放哀乐CD可代替鼓手击奏。目前,丧葬费只包括火化费、白布、骨灰盒以及烧纸等费用,“加起来也就2000元,比之前节省3000元呢。”
建一座祠堂
可节约200亩土地
“未建祠堂前,家里有老人去世都会埋在自家地里。”济阳街道办相关负责人说,每座坟占地约5平米,而建成的祠堂可满足社区内4000到6000人的骨灰存放需求,“这样算下来,一个村可节约200余亩土地。”
修建祠堂不仅能节约土地,还促进村民间的和谐关系。“以往老人去世通常与逝去的祖先埋在一起,这就带来很多问题。”苟王居村民王女士称,祖先去世时祖坟在自家田地,后来该地分给其他村民,再次刨坟埋葬老人时则给该地块带来粮食损失,自然会引起两家纠纷。
王女士称,修建祠堂后,邻里因坟地发生冲突现象不复存在。“逝去的老人火化后直接将骨灰盒放到祠堂即可,不会涉及土地问题。”
“祭日、清明节、鬼节等上坟的日子,村里的环境也有所好转。”刘家禄说,以往村民会带着贡品和烧纸到坟头进行祭祀,“烧纸满天飞,空气里到处弥漫着灰烬。”如今,祠堂建好后,村民都会到祠堂进行祭拜,有专门的烧纸处供大家使用,这样灰烬不会到处飞,村子的环境自然有所好转。
建设公益祠堂
选址仍有困难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新农村改革的不断深入,殡葬制度改革也提上议程。济阳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2009年7月21日召开的济阳殡葬制度改革动员会提出,公益祠堂建设需得到有效推进,杜绝骨灰二次装棺、雇吹鼓手等劳民伤财的丧葬陋习。
公益祠堂于2010年开始试点。目前,济阳县已建成公益祠堂64处,大部分集中在经济发展较快的村庄。“一般建设祠堂需要花费30万元左右。”相关负责人说,多数经济条件较差的村庄并没有能力建设公益祠堂。
此外,祠堂选址也给建设带来一定困难。“祠堂距离村子很近,群众在心理上不能接受。”相关负责人称,若祠堂距离村子很远,耕地占用问题又会随之而来。
为进一步加大祠堂建设力度,济阳县于2011年颁布25号文件,对新建成并经民政局审核验收合格后的公益性祠堂项目,每建成一处由县级财政奖励10万元、镇(街道)级财政奖励3万元。
济阳县民政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济阳县建设公益祠堂的奖励措施为期3年,目前已经到期。由于祠堂建设需投入较多资金,相关部门依旧实行原补贴制度,对建设公益祠堂的村庄进行补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