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南京的是城南,最城南的是门东。”门东在古代非常热闹,不少平民百姓住在这里,如今还保存着不少古地名。前不久,市民万先生发帖称,老门东复建后,一条名为张家衙的小巷被向东平移了几米,原来的位置被箍桶巷“侵占”了。
“张家衙以前有明朝儒将张可大的祠堂,这个地名很有历史价值。”南京市文史专家薛冰说,现在箍桶巷完全取代了张家衙,老门东已经被搞得“不对箍子”了。
市民
张家衙成了箍桶巷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来到门东箍桶巷示范段。
从长乐路拐进箍桶巷,沿途会经过马道街、菜板桥,然后到达老门东牌坊。沿着牌坊一路向南,一条青砖木门的古街上全挂着“箍桶巷”的街牌,共有100多号。顺着这条主街向南走100米左右,便到了明城墙下。
但居住在门东的姚先生告诉记者,以前,箍桶巷和张家衙两条巷子是以菜板桥为界的。“菜板桥往北叫箍桶巷,往南是两条并行的巷子,分别叫张家衙和五板桥。”姚先生说,那时张家衙位于东侧,五板桥位于西侧,两条巷子周围均有大量民居。
门东复建后,张家衙的部分民宅被拆掉,整条巷子被拓宽。可令周围居民奇怪的是,拓宽后的巷子却叫做“箍桶巷示范街区”。“如此一来,菜板桥以南也成了箍桶巷。”姚先生说。
那以前的张家衙哪里去了?记者发现,原来,张家衙“悄悄”向东平移了几米。
从箍桶巷示范段向东拐入三条营时,可以发现一条又窄又短的巷子,上面张贴了一块标志牌:这条小巷叫张家衙,位于箍桶巷南段,因明代抗倭名将张可大的府邸曾在此。
专家
建议为张家衙正名
市民万先生认为,这个标志牌上的文字“驴唇不对马嘴”。
昨天,记者就此采访了南京文史专家薛冰。“张家衙是明朝儒将张可大居住的地方。”薛冰认为,现在的箍桶巷示范街区,的确应该称为“张家衙”。
薛冰说,张可大算是明朝一名有作为、正能量的官员。张可大是南京人,曾经在南京以都指挥使掌南京锦衣卫。崇祯元年,张可大被任命为登州总兵,主要任务是策应隔渤海相望的辽东战事。史料称,张可大在登州一带尽心海防,亲自巡视,积极做好援辽事宜。但是,由于将相不和,明军屡遭失败,纷纷逃亡。崇祯五年正月十四,张可大在蓬莱水城太平楼上吊自尽。
“张可大文武都很出色,儒将气质与戚继光齐名。”薛冰说,张家衙以前还有一处纪念张可大的祠堂,大概是一处两进院子的庙宇,现在不仅祠堂没了,整条巷子也被“移居”,实在有点可惜。
薛冰说,除了张可大祠堂,张家衙一带还有不少手工作坊,在古代非常热闹。“现在,箍桶巷示范段把传统民居全破坏掉了,边营、中营、三条营的景观也没了。”薛冰建议,为“张家衙”正名。
回复
更彰显历史沧桑感
昨天,记者咨询了秦淮区地方志办公室。
相关人员回复如下:1.以前有张家衙这个地名,但只是门东的一条小巷子,并不是门东牌坊向南至城墙这一大段;2. 现在这个张家衙地名还有,还在门东里面继续使用;3.随着历史的变迁,现在和以前的具体方位可能略有变化,但历史文化依然是传承着的,并且复建之后更彰显了历史沧桑感。(余乐)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