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2010年的树葬场地,已经成了小树林,祭奠的亲人在树旁插上鲜花 河南商报首席记者 杨东华\摄
郑州推行树葬7年,共有792名逝者骨灰回归自然。不过,参与树葬的家庭坦言,选择树葬困难重重,一方面是家庭成员很难达成共识,一方面要承受亲朋好友的不理解。
现象
郑州树葬7年792名逝者骨灰回归自然
新郑市龙湖镇双湖大道西段一处陵园内,65个家庭动手刨树坑将81位逝者骨灰安放其中,并植下四季常青的大叶女贞树,培土、浇水……截至目前,郑州共有792名逝者的骨灰回归自然。
该陵园工作人员介绍,根据与参加树葬家庭签的协议,树葬完全免费,5年后,骨灰会留在土里与大地合为一体,树木也可能会转移位置,埋葬骨灰的这片土地可能开发也可能保留,到时逝者亲人可通过园区纪念墙或者网络来祭奠。在树葬现场,记者采访20余个家庭,近一半不愿意透露真实姓名,“怕人看见不好。”他们表示,选择树葬困难重重,一方面是家庭成员很难达成共识,一方面要承受亲朋好友的不理解。
说法
推广依旧难让人接受树葬需要一个过程
从事殡葬管理事业10多年的杨虎说,7年来,每年参与树葬的家庭数量平稳,没有明显增长趋势,树葬推广依然艰难。他分析,树葬进行7年依旧难推广,主要是传统埋葬方式沿用了几千年,改变起来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在树葬林,记者看到,有市民拿着烧纸工具前去祭奠被工作人员拦下。杨虎说,这其实是一种无奈,这种新兴丧葬形式还不能被广为接受,说明这种民俗仍是一个支流,让人接受需要一个过程。不过,他同时指出,树葬符合“入土为安”的传统,是民俗的一种变通,目前所开展的集体树葬等活动,依旧有其意义。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