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六省土地偿债依赖度超50% 浙江被指实体产业"空心化"

2014年04月18日 09:57   来源:经济参考报    

  核心摘要:由《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研究院联合研究并发布的“我国23个省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显示,北京土地偿债总额位居全国第一,浙江则居土地偿债依赖度全国第一。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之所以土地财政依赖度较低,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发达,特别是制造业兴旺。

  原标题:六省土地偿债依赖度超50% 浙江被指实体产业空心化

  由《中国经济周刊》、中国经济研究院联合研究并发布的“我国23个省份‘土地财政依赖度’排名报告”显示,北京土地偿债总额位居全国第一,浙江则居土地偿债依赖度全国第一。在23个省份中,土地偿债依赖度超过50%的有6个省份,分别是浙江、天津、福建、海南、重庆和北京。其中,浙江省高达66.27%。

  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份报告中,浙江、广东两个民营经济最为发达的地区,却出现了基本相反的现象。浙江土地财政依赖度达到了三分之二,雄居全国首位。而广东尽管债务规模也达到了1670亿元,但是,土地财政依赖度却只有26.99%,不足浙江一半。也就是说,没有将债务偿还完全建立在土地之上。

  那么,为什么两个原本经济规模、经济结构、所有制结构等都比较相似的地区,却出现了基本相反的结果呢?

  值得注意的是,广东之所以土地财政依赖度较低,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是实体经济发达,特别是制造业兴旺。以制造业为主体的实体经济,始终是广东经济发展的依赖路径、依赖主体,土地财政只不过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补充。也正因为如此,土地财政没有对广东的实体经济产生冲击,实体经济也没有因为土地财政而被边缘化。资本逃离实体产业的现象,在广东并不明显。广东的实体产业,没有像其他地区一样出现“空心化”现象。

  相反,从浙江省近年来的实际情况来看,就大不一样了。以温州为代表的民营经济先锋城市,在短期利益和眼前利益的驱动下,都将房地产当作了城市的支柱产业、主导产业,大搞城市拆迁,大兴土木,大幅抬高城市地价和房价。同时,也因为房地产领域赚钱太容易,导致大量资本撤离了实体经济,实体产业“空心化”的现象十分严重。甚至出现了诸如丈夫搞实业不如妻子炒几套房赚的钱多的怪现象。

  土地财政依赖度过高,也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实体经济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因为,如果地方政府不对土地财政过度依赖,就会通过发展实体经济培植税源,实体经济就不会被边缘化。反之,实体经济的健康发展,也会对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产生积极而重要的作用。

  由于地方政府过度依赖土地财政,导致实体经济发展被边缘化,不仅政府负债出现了大幅上升的现象,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也出现了大幅下降的问题。如银行信贷资金,就因为过多滞留于房地产、城市建设项目等非生产性固定资产项目,而使得流动性极差,导致M2超过了110万亿元,却连续发生“钱荒”问题。

  从此次全球金融危机的情况来看,凡是重视实体经济、特别是制造业发展的国家,都没有受到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如德国。反之,则损失惨重,影响巨大。

  虽然中国在金融危机中,依靠整体优势顶住了压力,没有出现严重的经济问题。但是,实体经济被边缘化带来的问题,也在此次金融危机中得到了充分暴露,经济持续下行的格局到目前为止也没有明显改变,以至于还得采用经济刺激政策。就算不进行大规模的政府投资,地方政府的投资依赖症和饥渴症依然十分严重。谭浩俊

(责任编辑:宋雅静)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