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深圳聘任公务员首聘期满 3200余人零解聘惹争议

2014年05月05日 08:55   来源:人民网   

  在深圳4万多名公务员中,聘任制公务员占比近10%。然而在首聘3年期满后,竟无一人解聘。针对“只进不出”的怪相,一些人担心,聘任制改革是否是换了外套的“铁饭碗”?

  “零解聘”遭吐槽

  人社局回应:以被解聘数量来评判聘任制改革成功与否不合理

  按照公务员法规定,机关可以对专业性较强的职位和辅助性职位实行聘任制。随着社会发展,公共管理和服务越来越需要高层次、专业人才加入机关。

  相对委任制公务员而言,如果干不好或没有职位需求,聘任制公务员就可能被解聘。这道“紧箍咒”在一定程度上健全了公务员的退出机制。

  深圳公务员聘任制改革被认为是打破了“铁饭碗”。然而实行3年多来,3200多名公务员竟无一人解聘,并全部进入续聘期。

  “公务员聘任制改革不是以解聘为目的,仅以几年来被解聘数量来评判聘任制改革的价值以及成功与否也不合理。”面对“零淘汰”“零解聘”的质疑,深圳市人社局相关负责人回应称。

  对此,人社局相关负责人给出了两大理由:一是聘任制公务员普遍综合素质较高;二是为了争取续聘,他们工作状况和态度较好,得到单位认可。

  尽管如此,“鲶鱼效应”的说法并未得到认可。“试问如果某家私企一次性招聘3200名工作人员,几年下来无人被淘汰,这也有点不正常吧!”深圳市民罗新说。

  根据《深圳市行政机关聘任制公务员管理办法》相关规定,用人机关原则上应与聘任制公务员订立固定期限聘任合同,首次聘任的聘期一般为3年,续聘的聘期一般为5年,10年后则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

  “如果分类后考核走过场,很多聘任制的公务员就很容易拿到无固定期限合同,又会变成铁饭碗。”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竹立家说。

  考核评价封闭化

  公务员爆料:只要不犯特别严重的错误,合格都不是问题

  如何激发公务员内生活力,提高公务员工作效率,实现公务员与社会人事管理的自由流动,一直是公务员管理体制改革的应有之义。实际上,“零解聘”现象的出现绝非偶然,其背后折射出我国公务员考核机制评价封闭化和抽象化两大短板。

  记者调查了解到,当前,聘任制公务员在考核方面与委任制公务员如出一辙,是一种以“内部封闭化”为主要特征的考核体系,其程序通常为“在一定范围内自我述职——主管领导写评语——本机关负责人确定考核等次”的模式。

  一些公务员接受记者采访时透露,当前的考核标准,主要就是对“德、能、勤、绩、廉”五个选项打钩。由于参评人也是被评人,基本都会评定对方合格,“只要不犯特别严重的错误,合格都不是问题”。

  据国家公务员局2011年公布的数据,自2006年公务员法实施以来,全国5年来仅辞退了4000多人,相较于近700万公务员这一庞大基数,淘汰率确实不高。专家表示,对于各类公务员队伍来讲,缺乏一套科学完善、客观公正的配套考核机制,一直都是公务员管理制度的一大短板。

  “聘任制的原则是好中选优、优胜劣汰,这样才能保持公务员队伍的优良基因。”深圳大学管理学院教授马敬仁认为,若考核难以量化,聘任制终将沦为以资历为标准、以好人主义为处事原则的“一潭死水”,导致退出机制生锈,运转不灵。

  退出机制失灵

  专家建言:没有淘汰压力的公务员聘任制改革或将沦为空壳

  不少专家表示,公务员聘任制是一个值得探索的方向,但不会完全替代委任制。而聘任制要保持生命力,则要细化完善聘任制本身的招聘、薪酬、考核等后续配套制度。

  继深圳和上海浦东首先试点后,福建、浙江、广西等多个省份的城市试水公务员聘任制,制定与之配套的公务员考核机制已迫在眉睫。

  “要推进公务员的分类管理,让不同类别的公务员有不同的成长空间,没有淘汰压力的公务员聘任制改革或将沦为空壳。”专家认为,激发聘任制公务员活力的重要内容,就是要突破公务员的职业“天花板”。

  中山大学政治和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郭巍青表示,破解“只进不出”的怪圈,引入淘汰制是题中应有之义。否则,改革对整个公务员系统就不会产生实质性改变。

  “特别是窗口服务单位,更应加大被服务群众的考核权重才能增加公务员的压力。”中山大学政治和公共事务管理学院教授陈天祥建议,引进独立的民意调查机构等第三方评价机制,才能客观、公正评价公务员专业化水平。

(责任编辑:彭博)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