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国际中药港 南方第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正崛起
玉林能获得中国中药协会认可、成为中国“南方药都”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因为玉林拥有目前全国第三大、南方第一大中药材交易市场——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
这个坐落在南流江畔、由2000余家大小商铺组成的中药材交易市场投资36亿元,占地千余亩,年销售交易额超70亿元,已成为影响全国中药材价格波动的重要市场之一。
这是一座红褐色的仿古建筑群,中式庭院设计,楼上有走廊迂回相连,密密麻麻的中药材商铺井然有序地分布其中,空气中药香弥漫。
来自各地的中药材采购商在市场中穿行,不时停下来抓一点药材凑近鼻子闻一闻,再跟商家问问价。一笔笔或大或小的交易就在这看似不经意的闲逛中达成。2000多种药材就这样经由这里,发送到全国各地甚至国外,或进入中药铺,或进入中药加工企业。
然而,没有人能够想到,这个目前在中药材界举足轻重的庞大交易市场,竟然发端于几个路边小摊,成为玉林人创业文化中的最传奇故事之一。
时间要往前追溯到改革开放之初的1980年。由于玉林市地处连接东西的交通要道,是桂东南的交通枢纽,一些来自北方的药商将中药材通过火车贩卖到玉林集散,再发往粤港澳等地。以黄美珍为代表的玉林第一批中药材经营者开始与这些外地药商合作,在火车站附近的一条小巷代售中药材。
三四年过后,小巷里已发展起十余家中药铺,规模初显,玉林第一家中药街因而诞生。到了1986年,小巷里已飞速发展到近百家商铺,拥挤不堪。次年,政府在附近选址,动工兴建了中药材市场。到1988年12月市场开业时,400多间铺面全部被占满。
迁到新址之后,中药材交易继续膨胀式发展,到2008年已发展到近千家,市场里的空地上都摆满了药材,整个市场看起来凌乱、拥挤而火爆。市场的新一轮升级已势在必行。
2009年3月,在玉林市政府的全力引进下,全国最大的封闭式中药材交易市场——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投入使用,中药材市场的所有商家全部迁移到漂亮的新市场里,开始了新的商业发展。
几年的发展,玉林银丰国际中药港已成为中国“南方药都”的最闪亮名片。据悉,中药港的第二期已经动工。届时,一个更庞大、更完善的专业中药市场将出现在人们面前。
3 中药产业航母 直指300亿元目标
总投资20亿元的中国南药植物园项目、总投资5.5亿元的广西华润医药物流项目、总投资5亿元的玉林市中恒高端药用包装生产线建设项目、总投资1.5亿元的玉林爱尔眼科医院项目、总投资2.5亿元的和黄公司穿心莲GAP种植及延伸产品生产项目、总投资2.7亿元的铁皮石斛林下种植项目、总投资2.3亿元的玉林药都标准化厂房建设项目、总投资1.2亿元的中草药种植加工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的清湖橘红种植加工项目、总投资8000万元的良田橘红种植加工项目……在刚刚结束的第六届“药博会”上,玉林市又收获了一堆重量级项目投资,包括了中药材种植及深加工,成为未来玉林中药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
在2011年5月召开的第三届“药博会”上,玉林市正式对外发布了酝酿良久的《玉林市百亿中医药产业发展规划》,起动了中医药百亿元级的“产业航母”。
该《规划》详细描绘了玉林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战略蓝图: “做大一个南方药都,做强两个产业集团,做成三个服务平台,做好四个基地市场”。
做大一个南方药都,就是依托平台建设,完善服务体系,扩大交易规模,打造名副其实的“南方药都”,使玉林成为泛珠江三角及泛北部湾经济圈内最大的中药材市场和中国-东盟中医药、民族医药药材的集散地。
做强两个产业集团,就是推动玉林制药集团上市,做强玉林制药以及其他相关医药企业,构建强势中药产业集团;整合医疗资源,加强玉林骨伤医院建设,组建中国东盟骨伤名院,带动相关康复、理疗等行业发展,做强中医医疗健康产业集团。
做成三个服务平台,就是依托现有全国最大规模的银丰国际中药港,进一步建设三个药材交易平台,强化服务体系建设,提供完整的电子商务信息平台、仓储服务平台、物流服务平台服务,为玉林药市的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四个基地,包括玉州健康产业园基地、“中国南药优质饮片加工生产基地”“中国南药提取物生产基地”“药包材生产基地”。
《规划》还明确提出了玉林市中医药产业的总体发展目标:到2015年,实现中医药产业总产值达300亿元以上。这个总体目标包含了以下具体目标:中医药流通领域产值160亿元、中药材种植和养殖业产值5亿元、中药材加工业产值8亿元、中成药产业产值35亿元、中医医疗和保健产业产值35亿元、休闲养生旅游保健产业产值40亿元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