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玉林:抓大壮小扶微高扬"实体经济"风帆

2013年07月25日 06:37   来源:广西日报   

  玉林:

  抓大壮小扶微 高扬“实体经济”风帆

  广西新闻网-广西日报记者 唐群峰 通讯员 王 钐 刘乔芳

  作为我区知名的“中小企业名城”,玉林市坚持把发展壮大各类民营企业等实体经济作为“立市之本”,大力实施“抓大壮小扶微”工程,逐步实现“大中企业顶天立地、小微企业铺天盖地”的发展目标。

  掀起“全民创业”的“经济革命”。为扶持“全民创业”,玉林市各级政府投入了巨大财力物力。拿扶持资金来说,市本级财政共投入数千万元,今年继续安排580万元全民创业发展资金和1343万元小微企业发展资金。此外,相关政府部门还积极与当地金融机构合作,为创业者贷款融资等方面提供保障。

  成为老板之前,黄静是玉林市一名普通的中学教师。两年前,在当地“全民创业”风潮的“诱惑”下,她果断辞职加入创业大军,跟朋友合伙在玉林市美林商业街创办了一家婴幼儿早教中心,招聘了10名员工。作为市里第一批正式挂牌的小微企业,她获得了市里3万元的创业现金补助,并享受工商、税务、质检等部门的税收减免政策。

  如今在玉林,越来越多像黄静一样的“草根阶层”加入了创业者队伍,建立了小微企业,成为了一名老板。

  据统计,截至今年上半年,玉林市已累计发展小微企业7928家,注册资金7.5亿元,涉及5.92万人就业,其中上半年新发展1400余家。无论是企业数量还是就业人数,都在广西范围名列前茅。

  在推动“全民创业”的同时,玉林市还积极扶持小微企业转型升级,有针对性地选择约1000户有发展前景的小微企业进行强力扶持、深化服务、重点培养,争取用3至5年时间将其培育成小型企业,扩充中小企业队伍。

  对于已有的中小型企业,玉林在2011年及时调整了《扶持发展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暂行办法》。每年市县两级财政都拿出巨额专项资金,对规模以上的企业进行奖励。同时,安排资金对销售收入有望达到1亿元的303家潜力企业在技改、用地、融资等方面进行大力扶持。

  为给本地中小企业搭建一个可供长远发展的高端平台,从2004年秋天开始,玉林市就借中国-东盟博览会之东风,举办了全国性的中小企业商机博览(中国·玉林)(简称“玉博会”)。经过数年发展,玉博会已逐步构筑成为一个中小企业交流合作的平台和招商引资的平台,辐射华南乃至东盟。每年参展企业超千家,采购商超10万人,观众上百万人。大量商机的汇聚与共享,为玉林中小企业发展提供了强大推力。

  在“扶微壮小”的同时,玉林还通过加强对重点产业、龙头企业的服务,做好“抓大”工作。当前,玉林正大力实施“三个千亿”工程(即培育千亿玉柴,发展千亿产业,打造千亿园区),进一步实施“强柴兴玉”战略,努力把玉柴做强做大。玉柴的壮大,带动了大批配套企业和上下游企业进驻玉林。

  通过多管齐下的“抓大壮小扶微”政策,近年来玉林民营企业取得骄人的发展。截至今年上半年,玉林共有民营经济主体14万多户,包括中小企业近2万家;累计从业人员达到47万人;其中规模以上企业614家。

  实体经济的繁荣,推动了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以来玉林几项关键经济指标在广西名列前茅:上半年玉林市GDP达到491.7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0.7%;固定资产投资达到547亿元,同比增长29.5%;全市工业总产值累计完成558.86亿元,同比增长35.97%。

  发展实体经济,产生了实实在在的“富民效应”。在过去的5年间,玉林市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4156元增加到22171元,年均增长率12.7%;农民人均纯收入从4123元增加到7269元,年均增长率15.5%。

(责任编辑:王姣雁)

閸掑棔闊╅崚甯窗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