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护页、定纸捻。

最后是加封面、订线。
光绪、慈禧和亲王们的“病历”;大热韩剧《医道》中的《东医宝鉴》;唯一存世的一本明代太医的教科书《杏苑生春》……昨天,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首次举办珍贵古籍开放日,一批平时秘不示人的“宝贝”级中医古籍展露真容。这些珍贵的中医古籍中记录了大量古方。中医专家告诉记者,不少古方现在仍然应用于在临床一线。
A 神秘“藏经阁”
现场演示古籍修复过程 最早有500年前的古书
走进南京中医药大学古籍馆,一排排的书橱出现在眼前,空气里飘着樟木的香味,“为了保护古籍,书橱都是樟木所制。”图书馆副馆长李文林介绍,藏书馆恒温恒湿,温度维持在22度,湿度50%。这些古籍平时“养在深闺”,不轻易示人。不过,学校已将所有古籍都作了数字化处理,有了电子版本或影印出版。
流传了几百年的古书是如何“容光焕发”的呢?昨天,南中医的学生现场展示了古籍修复的整个过程。南京中医药大学图书馆古籍部主任顾宁一说,修复古书的流程相当反复,需要经过拆线、打浆、补洞、喷平、折平、锤平、齐栏、加护页、定纸捻、切书、扣皮、加封面、订线等十多道工序。
“这个馆里藏有的中医线装古籍品种约占全国现存中医古籍品种的40%。”李文林介绍,图书馆现拥有馆藏古籍40337册,其中中医古籍2300多种,善本古籍3245册,其中不乏明孤本、明稀见刻本、未刊稿本、珍贵抄本、清初精写精刻本等。古籍内容涉及中医经典、中医医案、诊治法则、中药方剂、综合医籍及临床各科等。“宋版一页,价值千金。这里的古籍年代最久远的是明代万历年间,距今500多年,虽然比不上宋书,但也是无价之宝。”而馆里的一些珍贵孤本、善本,也是无价之宝。
(责任编辑:徐丹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