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省图书馆30余万册古籍加速衰老 仅8人在修复

2013年03月04日 13:13   来源:西安晚报   

古籍修复需要非同寻常的耐心和技能。 记者 尚洪涛 摄

省图书馆特藏文献部古籍修复组组长梁晋保 记者 尚洪涛 摄

  历经千百年岁月磨砺、流传至今的古代典籍,如今早已是珍贵文物,岁月痕迹使这些古籍极度脆弱甚至千疮百孔,只有经过一番严谨细致的“修复手术”,才能延续它们的生命。然而国内古籍保护却面临着人才严重短缺、基础设施薄弱等种种亟待解决的问题。近日,《光明日报》连续三日在头版刊发文章,披露古籍修复工作的艰难现状,以及超大量古籍持续衰老破损却无人可修的命运,引发社会各界的热议。记者了解到,陕西省图书馆馆藏30余万册古籍也在加速“衰老”,而能解救它们命运的古籍修复却正以令人揪心的“龟速”进行,令人心焦。

  铝锅蒸 冰柜冻

  修复办法很原始

  用心、手、眼,去精心对待每一页残破苍老的脆弱纸张,就像面对着扑面而来的滚滚历史烟尘。每当面对一小片脆得几乎一触即化,已有几百岁的书页,省图书馆特藏文献部古籍修复组组长梁晋保的心就提了起来。每到这时他就屏住呼吸,用细小的镊子捏住几毫米见方的小纸片,再用毛笔尖仔细地刷上特别熬制的糨糊,小心翼翼地贴在书页的残破处。他说,自己修复过最珍贵的一本古籍,是距今约400年的《诸器图说》,“这部善本记载着当年各种农具器械和农业发展状况。而馆里现存的《碛砂藏》源自南宋,已有800多年历史,堪称‘镇馆之宝’。从宋到元共经历了107年才刻印完,当年康有为来西安讲学时就曾见到这部藏书,差点据为己有”。

  刷子、裁纸刀、糨糊、毛笔、小木槌……这是省图书馆特藏文献部古籍修复组8名修复人员最常用的工具,一张木桌加一片硬纸面板就是工作台。其中比较先进的,是纸浆补书机、拷贝台、为建立古籍修复电子档案配备的照相器材和纸张纤维检测设备,以及一种纸张厚度的测量仪和人手一块透光补书板。记者走进特藏文献部存放古籍的库房,数十排整齐排列的、一人多高的金属柜里保存着历代留存下来的古书,一些散开的线装书已经重新缝过。

  梁晋保对记者说:“古籍修复早在东晋时期就已经出现。古代人当年用的工具,我们现在基本上也在沿用着,并没有太大变化。”然而,相对于国外古籍修复的相关行业,这一套工具显得简陋和落伍。在德国、日本、美国,很多图书馆都在使用一些科技含量极高的专业仪器设备,他们古籍修复的水平、精细程度远远高于国内。“对待多年累积的微尘,国外修复人员会用到对纸张毫无损伤的博物馆专业吸尘器,可我们一般就用软毛刷手工清除”。

  而国外先进的密闭式热气清洗机、超声波雾化清洗机、图书清洁机、透光复制台、真空除氮杀菌系统等仪器设备也让修复人员羡慕。因为,对待那些严重粘连在一起的古籍,咱们的修复人员只能放进锅里蒸一蒸。而那些霉变生了细菌的古籍,杀菌的办法是放进冰柜里速冻。梁晋保遗憾地说:“也许再用50年,我们才能追赶上发达国家的脚步。”

(责任编辑:魏笑)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