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京津冀一体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北京、天津、河北三地协同发展步伐有所加快。然而,一体化进程不会一蹴而就,目前城市间公共资源分配不均、环境压力大等矛盾仍较为突出。
近日,国家发改委副秘书长范恒山表示,正会同有关部门和地方编制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的相关规划。那么,在新一轮京津冀协同发展中,如何通过坚持问题导向、突出协同发展、注重条件约束扭转“北京超负荷、天津独角戏、河北吃不饱”的困境?
坚持问题导向,找准病灶“扎针”
一组事实令人关注:2013年北京和天津的人均GDP是河北的两倍多,全国211大学北京占26所,河北只有1所;去年北京人均发明专利40个,这一数字是天津的近5倍,河北的10倍……“翻过一座山,实力翻三番”,经济、科技、公共资源全方位的鸿沟让一体化进程矛盾重重。
“相对于其他大城市,北京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并不明显。”国家发改委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研究中心主任李铁说,这一轮京津冀协同发展,一方面要解决北京的发展困境,另一方面必须使京津带动区域整体提升,尤其是要解决环京津的河北贫困带的发展问题。
为扭转“强者恒强、弱者更弱”的趋势,近期一系列措施正在推进。
优化首都功能,给北京打“瘦身针”。5月16日,北京大红门8家专业批发市场正式签约,落户河北省廊坊市永清国际服装城,这意味北京大红门批发市场外迁疏解步伐进一步加快。
完善交通网络,疏通交流通道。曾经一度被三地政府和百姓“挠头”的交通问题有望得到改善。在此前召开的北京市十四届人大常委会上,记者获悉,北京地铁线路将修往河北相关城市。
针对“修路钱谁出”这一争议较多的问题,国土资源部副部长胡存智认为,可效仿香港地铁修建中的投资主体和受益主体统一的模式,即投资主体有权分得交通外延带来的经济效益。
然而,相对于疏解北京非核心职能和完善交通网络两项工作,三地政府官员普遍反映,均衡教科文卫资源布局,给津冀打“输血针”是目前最难的工作之一,也是需要直面的最大挑战。
“优化公共服务资源的存量转移有困难,可在增量上做文章。”河北工业大学京津冀发展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贵说,“应推动北京新增的优质公共资源向周边地区落户,以医院办分院、学校办分校等多种方式向周边延伸,同时北京周边的地区也要加大投入,缩小与北京的差距。”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主任张占斌等专家认为,一体化就是要素自由流动,然而无论是河北省还是天津市,在资源配置和行政协调的关系上都处于“从属”地位,这种政治和经济地位的差距,影响了三地合作和协调。希望能有更高规格的协调机构,这样一来许多问题才能得到解决。
突出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应由“市场说了算”
` 产业转移是本轮京津冀一体化进程的焦点之一。眼下,三地正围绕“哪些产业迁出去、哪些产业引进来”紧张布局策划。
在河北省科技厅高新处副处长张春明看来,北京和天津的高科技研发成果“一出来就‘导弹式’直飞到长三角,河北根本没机会”这种局面有望逐步解决。
记者了解到,目前河北省已筛选出49个产业园区进行规划,绘制承接北京产业转移地图。张春明说,将优先打造两三个平台稍高的区域,点对点规划建设针对北京的科研成果。“北京正在寻求就近转化路径,河北必须加快增强自身承接能力。”
急需“减负”的北京,也已经表态“要就地关停,不会单单把高耗能、高污染的企业转移出去”。
在本轮协同发展中,金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三方争夺和发展的重点产业。为提升区域金融业发展水平,三地金融部门正酝酿在三地交界处共设“金融试验区”,尝试通过金融改革与创新助推三地实体经济发展。
然而,也要看到,在产业衔接过程中,各地困惑迷茫、躁动盲动、等待观望等心态不同程度存在。
用“打鸡血”形容一些地方招商引资的亢奋毫不为过。河北某市一位招商局局长向记者讲述了一段近乎“荒诞”的心路历程,“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消息出来之后,他几乎成了“车轮上的局长”,每周跑两三次北京。曾有一天,该局共派出8路人马共40多人进京寻找招商信息。
“新一轮规划不能再重复各自为政、缺乏沟通、产业雷同的老路。”南开大学滨海开发研究院副院长刘刚认为,京津冀要共同确立具体可行的产业发展战略及规划,制定产业发展“负面清单”,实现分工合作、错位发展。
注重条件约束,加强区域联动
2013年,全国空气污染最严重的10个城市中有7个在京津冀地区;目前,北京、天津人均水资源约为全国平均量的1/15。巨大的环境压力使得三地协同处理环境问题迫在眉睫。
煤电油气等高耗能高排放产业一直是“老大难”,同时也是“突破口”。
河北省从去年开始实施压缩产能的“6643工程”,到2017年压缩钢铁产能6000万吨。北京也已开始着手通过关停落后产能、对新能源汽车提供优惠的摇号政策来缓解空气污染压力。
针对环境污染等重重问题,中央近期出“重拳”约束。国务院办公厅5月27日印发《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实施情况考核办法(试行)》,明确提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区域、重庆市,将以PM2.5年均浓度下降比例作为考核指标。
值得一提的是,直面环境污染问题,一些“并发症”也让地方领导“头疼”。一位地级市官员的忧虑较有代表性,“压缩产能后,影响税收近400亿元,涉及上百万人的就业问题,这个不能忽视。”
河北省工信厅一位负责人表示,现在压缩产能还基本上是“自己摸着石头过河”,尚缺一把“尚方宝剑”,希望有关部门尽快批复《河北省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在加大环境资源治理的社会呼声不断高涨的大背景下,三地相关管理标准参差不齐,行动步调不一,更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这是下一步三地需要携手解决的核心环境问题之一。
天津市环保局总工程师包景岭等专家指出,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环境数据是靠各地自己监测,区域整体性不够。应当充分考虑环境容量和城市间的影响,更科学地确定各地治霾目标和方向。
“治理环境问题不是‘嘴上说说、纸上画画’,考核也不能停留在‘高高举起、轻轻放下’。三地必须加强联动,彻底扭转京津冀地区‘经济加速跑、环境掉链子’的现状,探索出一套环境友好型和资源节约型社会发展模式。”张占斌说。(记者 刘敏、张舵、张涛)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