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新傲何以打破发达国家技术垄断

2014年06月20日 11:19   来源:解放日报    俞陶然

上海新傲的制造设备。 资料照片

  编者按: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在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进程中,上海亟需更多人才投身于创新创业,推动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地结合在一起。那么,该如何打造一座城市的创新生态系统,在全社会营造敢于创业、乐于创业、宽容失败的氛围,从而推动科研成果更好地转化为生产力呢?

  过去,上海有句顺口溜:“宁愿做打工白领,不愿做创业金领”。如今,已经有越来越多既有勇气,又有智慧的上海人做起了创新创业的“弄潮儿”。从今天起,本报将陆续推出一组“创新创业在上海”报道,讲述科研机构的研究人员、民营企业家、投资人、海归和年轻的大学毕业生等各个群体代表的科技创业故事,希望这组报道能成为申城创新热潮的“助燃剂”。

  这是一张直径200毫米的SOI晶片,泛着粉红色的光。

  晶片厚度0.5毫米,却有着 “三明治结构”:上层和底层是硅,中间层是二氧化硅。上层和中间层的厚度仅为1/10000毫米左右。更神奇的是,“三明治”的每一层都极其均匀,各点的厚薄只相差正负几纳米。上海新傲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炜博士说,“这好比从北京到上海1000多公里距离上,路面的起伏只有几厘米。”

  目前,全球能规模化生产SOI晶片的企业只有5家左右,上海新傲就是其中之一。该公司的产品销售到中、美、俄、欧、日、韩等国家和地区,应用于汽车电子、智能手机等领域。新傲何以打破发达国家的技术垄断,让自主研发的产品进入了国际市场?

  起步:逼上梁山搞自主研发

  新傲公司孕育于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1998年,中科院启动“知识创新工程”,力求在战略高技术等领域取得一批重大创新成果。上海微系统所申报的SOI晶片项目,得到立项。2001年,新傲公司成立,目标直指SOI产业化。

  SOI是“绝缘衬底上的硅”的英文缩写,是通过对半导体硅材料进行“改性”,在其中“植入”一层绝缘“夹心”埋层,赋予其特殊性能的技术。这种“升级版”硅片有广泛用途。1998年,IBM公司将它用于生产微处理器芯片,提高了芯片速度,降低了功耗。在汽车电子领域,SOI基板芯片能承受汽车蓄电池的100多伏电压,可在不安装变压器的情况下实现中控门锁、倒车雷达等各种电子功能。而今,智能手机兴起,其通讯模块和各种MEMS芯片常常需使用SOI材料。

  由于这种材料有特殊用途,发达国家在技术上对我国采取封锁策略。“公司成立之初,我们想从美国引进一台离子注入机,谈判了一年时间。”李炜回忆道。在这种形势下,来自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的8名研究人员被“逼”上了自主研发之路。

  新傲董事长王曦院士就是8位“元老”之一。1998年,他在德国做“洪堡学者”,得知中科院领导希望他回来的想法后,提前回国。新傲总经理张峰博士,也是“洪堡学者”。副总经理李炜,是先后毕业于清华、中科院的博士。当这些精英聚在一起后,新傲拥有了傲然不群的最大资本。

  管理:科学家办厂要转变思维

  一群科学家要办好企业,除了擅长的技术攻关,还需要思维方式的转变。

  “刚开始,我们几个人满脑子都是科学家思维,把公司管理会议开成了学术讨论会。”李炜笑着告诉记者。随着经验积累,“学术讨论会”变成了情况通报会;再后来,变成标准的经营管理会议,生产、销售、库存……覆盖企业运行各个环节。

  办了十多年企业,李炜的一个心得是:企业研发任何技术,都要以市场为导向。新傲自主开发的“Simbond”技术,就是来源于客户飞利浦公司的需求。2005年,飞利浦为了制造汽车电子设备,找到新傲,希望该公司提供比法国产品便宜、比日本产品性能更好的SOI晶片。针对这个需求,新傲设计了一条名为“Simbond”的技术路线,飞利浦管理层分析后觉得“靠谱”,就打算与新傲签约。然而此时,在新傲公司内部出现了争议。一些员工提出:这条技术路径太长,而且生产成本比较高,开发上线后是否真的具有市场生命力?面对疑虑,公司管理层多次召开会议,反复讨论后达成了一致意见:只要严把技术关,使这条生产线的成品率高于80%,技术路径长、成本高就不再是问题。

  事实证明,新傲的选择是明智的。经过几年设备和技术改造,2009年,Simbond生产线的成品率达到了80%以上,近两年更是升至90%以上,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公司还为这种SOI新技术申请了多项专利。目前,新傲已拥有100多项国家专利、3项国际发明专利。2007年,王曦领衔的 “高端硅基SOI材料研发和产业化”项目荣获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如今,新傲又在开发一项名为“ESOI”的新技术。这是瞄准全球第三大半导体企业——台积电的需求设计的,该公司希望新傲把SOI晶片的价格进一步降低。这项新技术的成品率已达到90%,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实现量产。

  下转◆2版

  (上接第1版)作为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新傲在突破关键技术、抓住市场机遇的每个“临界点”上,都得到了政府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有效支持。从初创到成为行业领先企业,市科委通过各类科技计划扶持,助力其抢占创新发展先机;培育领军人才、优秀学科带头人和青年科技启明星,打造出一支高素质人才梯队;通过国家科技重大专项 “极大规模集成电路制造装备及成套工艺”,更是直接推动新傲向全球为数不多的 “大尺寸高端SOI材料主要供应商”方向进军。

  创业:不能企业事业编制两头都靠

  孕育于科研院所的企业要取得成功,体制机制问题也是关键。李炜一直记得中科院上海分院院长江绵恒说的一句话:“你们办企业,先要在物理上离开研究所,然后在心理上离开研究所。”

  为了实现“物理分离”,新傲创办时落户嘉定,而不在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附近。2001年,初创团队的8人在微系统所停薪留职,与新傲签订了劳动合同。2007年,为了公司日后上市,“心理上离开”的时间到了。他们必须做出选择:要么回到所里,要么脱离事业编制,完全进入企业。最终,除1人已退休外,3人选择留在新傲,3人回到微系统所,1人选择自主创业。“我是留在新傲的三人之一。”李炜说,“很多人看重事业编制,但我觉得也没啥,体制内、外各有利弊。体制内安稳,但限制较多;体制外更有挑战性,但工作非常忙。”

  如今,这位搞科研出身的职业经理人在新傲干得风生水起。“去年,公司产值是3.8亿元。今年我们一定要抓住契机,争取达到4.5亿元!”

  呼吁:资本市场对接集成电路产业

  在成功的背后,李炜也有一丝焦虑。在他看来,我国政府对集成电路产业的配套扶持政策已经“到位”,但在资本市场,特别是金融市场,对这个产业的投入还远远不够。以新傲为例,该公司多年前就在证监会备案,但由于几方面原因,至今还未上市。

  “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太需要与资本市场对接了!”李炜感叹道。据他介绍,我国集成电路产业是上世纪90年代末起步的,国际上的竞争对手包括英特尔、IBM、三星等巨头。另一方面,该产业资金投入大、前期产出低。这两方面原因,使集成电路企业要在短期内取得高额利润不现实。

  为推动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我国已启动01专项、02专项这两个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投入上千亿元资金。李炜认为,如果能撬动资本市场,使金融资本与集成电路技术更紧密地结合,那么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中国芯”将更快地占领国内国际市场。■本报记者 俞陶然

(责任编辑:宋雅静)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