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拉萨新区多轮驱动促发展 着力抓特色

2014年06月20日 15:19   来源:拉萨晚报   邓晋伟

  道路纵横交错、一栋栋高楼拔地而起……昔日的小村庄现已成为许多商家投资的热土。2014年,柳梧新区管委会着力抓教育、抓特色产业、抓提升、抓重点,努力建设美丽柳梧、现代柳梧、智慧柳梧、文化柳梧和幸福柳梧。1至5月,新区发展态势良好,预计实现地区生产

  总值5.8亿元,同比增长

  52.63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9221万元,为去年完成数的50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

  成8.75亿元,同比增长

  73.96 ;招商引资实际到位资

  金8.76亿元,同比增长

  21.84 ;1至5月新增注册企业60家。

  着力抓特色

  在抓新经济过程中,新区今年引进了一批互联网结算企业、黄金进出口贸易企业,如:西藏中锦华电子商务有限公司、中太建设集 团、西藏鑫归黄金进出口贸易加工公司。另外,500.com彩票公司有意落户柳梧,计划每年通过西藏公司销售20至30亿,每年可净增财力8亿到15亿元。在抓总部经济过程中注重优化结构,发展总部经济,尤其是影响深远的大企业,今年上半年落户新区的企业有各大银行、保险公司、证券公司和一些有影响的集团公司的总部。与中科创、中兴集团、上海大鹏国际物流、三川电力集团、阳光保险公募基金、中国平安西藏银行进行洽谈,目前部分企业已正式办理注册。

  在抓净土健康产业中,大力发展旅游服务业,计划建设2个五星级酒店、一个23亿商业综合体,近期正在和一家企业洽谈察古沟开发事宜,离港免税店已正式通过自治区工商联报商务厅报商务部。计划建设药王谷和现代物流结算中心,与可里克公 司等10家药业公司洽谈,这些企业近期准备入驻,目前柳梧新区管委会正在帮助协调前置审批事项。结合拉萨河变湖工程,正在设计滨河慢生活项目。在抓平台建设中,新区管委会正在和空港洽谈物流仓库和标准仓库事宜,建立物流平台;以国际总部城为基础,拿出一栋楼建设了企业孵化器,为总部经济提供集中办公地;在企业自建平台上,建设台湾食品一条街、粤菜小吃街等;通过补贴形式引进国内外大品牌店,目前已经陆续签订协议。

  着力抓提升

  绿化提升方面,投资2000多万元改造提升世纪大道、察古大道、火车站广场、拉萨之窗广场、高速出口湿地等窗口位置,加大绿化美化力度,投放LED广告和其他广告牌,对道路和环境进行整体治理。管理提升方面, 新区管委会采取市场行为,将不能管好和没有能力精力管好的市政、绿化维护分片区整体外包,交给市场管理,通过一段时间的运行,市政维护、管理水平都有明显提高。信息提升方面,今年新区与西藏移动签订协议,管委会采取租赁合作形式着力推进智慧柳梧建设,逐步实现智能小区、智能城市、智能网格化管理和安全智能化。规划提升方面,结合近几年柳梧建设的实际变化以及六城同创、净土健康产业发展的要求,管委会对柳梧控制性规划进行了修编,使城市格调、主色调既与老城区和谐又有特色,还有发展的空间和时间。

  着力抓重点

  重点项目方面,2014年,新区共有重点建设项目37个,总投资80亿元,1至5月开复工23个,完成固定资产投 资8.75亿元,同比增长

  73.96 。其中开工2个20亿项目,1个10亿项目,15个亿元以上项目,下半年和明年总建筑面积达到220万平方米,宏御广场、互达好城、长兴国际、金马国际社区等项目预计6月下旬开工,柳梧新区给水厂、云中盛景、柳梧招商服务中心、浙江商会等项目的前期工作正在加紧进行,近期将陆续开工。重点清理方面,去年年底以来,管委会多次召开协调会、督查会、招商会,督促项目落地,加大对闲置土地的清理力度,督促项目开工,目前除少数企业比较困难外,到下个月都将陆续开工。

  在着力抓教育的同时切实为民办实事解难事,柳梧新区管委会目前为群众办实事15件,解决经费85.1万元,解决本地群众就业50人,支持和帮助新区劳动力实现就业158人。

(责任编辑:杨淼)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