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已经制作完工、捆绑整齐的藏香。
进入西藏的第一感受,除了高原反应,绚烂的颜色,就是无论是庙宇佛堂,还是百姓人家,都会若有若无地闻到一种特别的味道:似药非药,似香非香,没错,这就是藏香。在传统手工制作藏香历史中,尼木县吞巴村、堆龙德庆县、山南敏竹林寺被称为三大传统藏香生产地,而尼木县吞巴村生产藏香的历史最为悠久,也是最大的藏香原料生产基地。2008年6月,尼木县吞巴村藏香制作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这是一种香味,既浓烈又神秘,既独特又古幽,既宁静又自由,既大雅又寻常……它缠缠绕绕地渗入人们心灵深处—这便是藏香!藏香是西藏民间不可缺少的日用品,一方面人们用它朝圣拜佛、避鬼驱邪,另一方面可以让空气清洁、心情愉畅。藏香的生产历史已经有一千多年,它无时无刻地伴随着藏族人民的生活。在机械化发达的今天,纯手工制作的尼木藏香更加弥足珍贵,每一根尼木藏香都是当地深远的文化底蕴和尼木人民勤劳智慧的结晶。
说藏香,不说尼木县吞巴乡,就和说足球不说巴西一样
我们沿318国道一路向西,在雅鲁藏布江中游北岸,一处世外桃源般的小山沟里暗香浮动,这里就是闻名藏地的尼木藏香产地吞巴乡,也是藏文创始人、藏香发明者吞弥·桑布扎的故乡。千百年来,吞巴的百姓依靠这里充足的水源、优越的气候、丰富的资源、别出心裁的工具及独到的藏香制作工艺和配方,生产出了闻名遐迩的“尼木藏香”。
过了一座小桥,是一片开阔的坡地,蓝天白云,远山近树,绿草茵茵,溪水淙淙,大约10来部水车在转动,每部水车旁堆着磨盘大的橙黄色的柏木泥。古老的水车和橙黄的柏泥为村庄添上了最美的色彩,一切的一切,无不告诉你:这里是尼木,这里是吞巴……芬芳在藏香的氤氲里,带着传奇,悄无声息地在藏族人的生活里,消耗、繁衍、再延续。
柏木的香味和水车发出的有节奏的声响,最先吸引我们的感官,然后,我们才腾出视线来打量这个有160多户人家的村庄。尼木县吞巴乡吞达村几乎每家每户都在生产藏香,在从村子中间穿过的吞曲河上,分布着大大小小200多个用于研磨藏香原料的水磨。
在尼木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才让的引领下,我们走进了顿珠家,院子里摆放着正在晾晒的藏香,空气中弥漫着藏香的淡淡清香。顿珠盘腿坐地,正在制作藏香,妻子在一旁捆扎已晾晒干的藏香。“我从小跟爷爷学习制作藏香,赶上国家的好政策,这门技艺不但得到国家的保护,还让我们家富了起来,现在这一套200平方米的两层小楼,是2008年新盖的,盖房子花了13万多元。而这些钱都来自藏香的收入。”顿珠一边制作藏香一边说。曾经,少不更事的顿珠总是静静地站在一旁,看爷爷一个人完成藏香制作的全过程。种种细节,他都铭记在心。那悠悠的清香,深深地印在顿珠的记忆中,如今这味道又潜藏在他家秘制的藏香中。顿珠说:“闻到它,就会想到爷爷。”
关于尼木藏香,顿珠告诉我们一个动人的传说:在公元七世纪中叶,吞弥·桑布扎随吐蕃和亲使团前往唐都,迎娶文成公主返回故里,没想到家乡吞巴妖魔横行、瘟疫遍地。吞弥·桑布扎昼夜诵经念佛驱赶瘟疫无果,一夜梦中见到释迦牟尼,佛祖教他把山上发光的几味草药点燃产生熏雾并用泉水送服药草治病。醒来后,他到北山上采来梦中所见到的几种药草并点燃起烟雾熏遍全村,又让乡亲们每人用泉水送服几种药草,果然见效,最后全村的乡亲们都慢慢痊愈。从此,吞弥·桑布扎就将这几种小草混合并让乡亲们在家里常常燃熏,以防瘟疫,延续至今。后来,吞弥·桑布扎又结合唐朝文成公主带来的制香技术,把这几种小草碾磨制成条状以方便使用,不久,他又研制出几种不同药性的藏药香,并将培植藏药香的秘方和制香工艺全部传给家乡的村民。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吞弥·桑布扎制作了水车,从流经吞巴村的尼木河支流的开渠引水以推动水车,水车带动曲轴木杵、捣烂柏木,然后制成柏木泥砖,这是作为尼木藏香的基础材料。但水车的叶轮会伤到水渠里的鱼,这与佛教不杀生的理念不符。于是,吞弥·桑布扎就是在这江河交汇处立碑告诫:江中鱼不得入此河。咒符一立,河渠里鱼虾从此绝迹。当地人说:河水也化验过,没有什么异常,不知为什么就是没有鱼。因此,尼木藏香是由“不杀生之水”精制而成的。
传统的手工制作藏香过程漫长且繁琐,而顿珠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坚守着
顿珠带着我们参观了制作藏香的全过程。顿珠说,制作藏香的原材料和制作工序要求极其苛刻。由于藏香最主要的用途是用在宗教礼仪上,所以在制作过程中要求一切都要以圣洁为主,否则会被视为是对神灵的不敬。传统的藏香原材料繁多而复杂,一般是柏树树干为主料,再以藏红花、麝香、白檀香、红檀香、紫檀香、沉香、豆蔻、穿山甲、甘菘、冰片、没药等几十种香料按适当比例配合主料搓揉而成。据了解,用于制作藏香的主料柏树干,在吞巴村这样高海拔的地方并不生长,村民都要从400多公里外的林芝运过来了,而制作藏香的部分辅料甚至要从印度引进,可见整个过程漫长和繁琐。
制作的第一道工序是先把柏树树干锯成若干小段、去皮。把去皮的柏树段中间打孔,再用一个木槭子紧紧地插上,然后把木段挂在水车的摇臂上,在水车的带动下,这些木段昼夜不停地在铺着石板的槽中摩擦,直到全部磨成木泥。在这个过程中,要不时地往槽里加水,不让已经磨成粉末状的柏树随风吹散。而水量的多少也要靠经验来掌握,水分过少,风会把柏树沫吹跑,水分过多,在后期要花很多时间去晾晒,而晾晒时间过久就会散失部分柏树原有的香气,所以这个工序一般由专门的人负责。
第二道工序是把已经磨好的柏树沫和各种香料一起搓揉。香料通常是以各种藏药合制而成,不同的香料有不同的味道和颜色。顿珠说:藏香是佛前供奉的必要之物,所以在搓揉之前,要延续最初的圣洁与虔诚,事先要洗手和清洗器具,一方面是为了保证藏香的质量,更重要的是,要洗去内心的杂念,一尘不染,心如明镜。
接下来是成型流程,把混着各种香料的木泥放入牛角,再挤出来,这是制作藏香一道很关键的程序,要求成型的藏香成笔直的线条状。在这过程中,笔直的程度,考验着制作者的坚毅与耐性。
制作藏香的最后一道程序是晾晒,晾晒过程相当重要,不能长时间暴晒,只能是在阳光充足但温度不高的地方摆放。这是由于藏香原料的配制过程中,水的比例较少,这样能够使香料更多,香味更纯正。藏香经过最后两到三天的晾晒程序便可以包装出售了,它收藏了全世界最纯净的阳光,蕴含着雪域高原最单纯的香氛,无声地向世人诉说着藏族人虔诚的信仰。
传承了1300多年的藏香制作技艺,如今正站在传统和现代的交汇处,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机器制作藏香,而顿珠一家还是保持着原始的传统手工制作
目前吞巴乡有20多台制作藏香的机器,生产效率大大提高,传统的藏香制作技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藏香制作已经进入了半机械化的生产状态,这也标志着传统的手工业制品已经慢慢转型。陪同我们一起采访的尼木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才让告诉我们说,现在吞巴乡制作藏香已经告别纯手工时代,部分工序已经由机器来代替完成,这样一来,不但提高了制作藏香的速度,也可以让辅料更加充分均匀地和主料融合,更保证了藏香特有的香味。但机器制作藏香的工艺和传统的藏香制作工艺仍然一样,程序一样,大部分的用料也一样。
一般来说,用手工方式制作藏香,一人每天最多做150把左右;如果用机器,每天可以做1500把。顿珠所制作的藏香一直供不应求,家里人多次鼓动他购买机器制作藏香,他却不为所动,每天仍坚持着手工制作150把,“这门技艺是祖辈们传下来的,作为掌握这门技艺的传承人,我一定要沿用祖辈们的传统技艺!”
不论生产过程如何实现机械化,但传统手工艺制作仍是尼木藏香的特征,虽然一些人用机器代替了人工挤压藏香的生产环节,但在藏香的其他制作工序中传统手工的作用仍无可替代,因为传统手工制作藏香所蕴藏的深厚的文化价值和人文韵味才是藏香真正的价值所在。
顿珠忙完了藏香制作后,点燃一根藏香,倒上一杯酥油茶,坐下来休息。吞巴乡也许就是这一柱清幽的藏香,用不停息的水车声和沁人心脾的柏木香味来伴随光阴的步伐。点燃一支藏香,在香岚雾霭之中,人顿时变得安静而空灵;一根根藏香里,蕴藏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包裹着雪域灿烂的阳光,凝固在那一声声动人心弦的梵唱……
记者观察:
“摘豆蔻,捣沉香,松柏作泥花作尘。一缕云烟梦,几代雪域情。”整个藏香的制作,复杂又讲究,而且要抱有一个清静而恭敬的心态去制作。这也是尼木吞巴藏香长久不衰的原因之一。目前,受市场经济的冲击,吞巴乡从事藏香制作的人员已开始放弃藏香制作而转投其他产业实现致富目标,藏香制作技艺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加大对藏香制作工艺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已显得非常重要和迫切。
(责任编辑:杨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