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地方经济首页 > 即时新闻 > 正文
中经搜索

海南发霉面包经销商执照被扣 涉事处长被停职

2014年07月23日 10:48   来源:法制网-法制日报   腾讯新闻综合成都商报 国际在线报道

  本报7月22日以《网曝海南受灾群众收到霉变面包》为题,报道了台风“威马逊”过后文昌受灾群众收到霉变面包省民政厅长道歉。该事件的调查有了新的进展。记者今天从省民政厅获悉,该厅启动问责制,对救灾处处长李慧莹作出停职检查,并将其调离工作岗位的决定。工商部门已经吊销经销商的工商营业执照。

  据了解,台风“威马逊”过后,7月19日,海南省民政厅向文昌市翁田镇、铺前镇、锦山镇和罗豆农场发放一批救灾食品。随后,有网友在微信圈和博客上反映群众在食用过程中发现部分食品发霉。引起该厅高度重视,立即派出工作人员前往当地调查,调查结果显示情况属实,民政厅长苗建中在新闻发布会回应属实,并立即采取措施封存290箱尚未发出的食品。

  经查,这批救灾食品是省民政厅救灾处向海南华健贸易有限公司购买,包含蛋糕、面包、饼干等3个品种合计1127箱,共5.73万元。海南华健贸易有限公司并非这批食品的生产商,是其分别向广东开平、福建龙海、浙江萧山等3个地方的厂家购进。1127箱食品的生产日期为2014年6月4日至2014年7月12日之间,厂家标注的保质期为180天,而购买日期是7月18日,故不存在过期问题。经查实,出现问题的食品均来自福建省龙海市的生产商金旺达食品有限公司。

  经对金旺达食品有限公司的这批食品抽检,还发现标示为“香利来食品——蝴蝶兰面包”的食品,存在净重不足的问题,厂家在包装上标注的食品净重为3公斤/箱,但实际食品净重仅为2.8公斤/箱。

  省民政厅今天召开会议,启动问责机制,救灾处处长李慧莹因工作失职,被停职检查,并调离工作岗位。

  省民政厅厅长苗建中表示,今后采购发放的救灾食品,必须是经过食品监督部门检测合格的产品,严把质量关,杜绝此类事情再次发生。同时,立即组织第二批保质保量的食品送往灾区,解决灾区人民食物紧缺的问题。

  目前,海南省纪委、民政、工商、食品药品监督、公安等多部门介入调查此事,工商部门已经依法扣留、吊销“海南华健贸易有限公司”工商营业执照,并于7月23日至函福建省工商局,建议依法对问题食品的生产商“福建省龙海市金旺达食品有限公司”作出吊销营业执照的行政处罚,同时,将涉嫌犯罪线索移交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工商部门还通过工商管理机关“市场主体信用信息公示平台”,向相关部门通报该公司的违法信息,并将海南华健贸易有限公司载入“黑名单”,纳入信用监管体系,对该公司的法定代表人、董事、监事也列入“黑名单”,实行信用约束监管,使其一处违法,处处受限。

  苗建中海表示,下一步调查结果将及时向群众公开发布。若采购环节涉及官员腐败,将坚决查处,决不手软。

  事实+

  救灾物资采购管理制度“发霉”?

  霉面包的事实链条主要涉及三个环节,一个是采购,二是收货,三是运输发放。从目前的报道看,海南民政部门采购到食品后,立即装箱运到灾区,运输发放环节出问题的可能性很小。最大可能是采购和收货环节出了问题。按通常的经验,采购环节出问题,有可能与腐败相关,这一点涉及违法犯罪。收货环节出问题,一种可能是工作人员责任心太差,根本没验货,或者时间太急,忽略了验货;另一种可能是在救灾物资的采购收货环节,缺乏详细的可监控可操作的规范流程,以至于根本就没有严格的验货程序。

  发霉面包目前虽仅是个案,却暴露了救灾各个环节可能的纰漏:采购环节可能的腐败、收货环节可能的失职、各个环节相互衔接缺乏精细的监控等。

  企业卖发霉食品不对,但民政部门买发霉食品也大有问题,不能只拿企业做“替罪羊”。(腾讯新闻综合成都商报、国际在线报道)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